與祖國同行,看夢想花開——澳門回歸20年成長印記【2】

【查看原圖】

  這是12月12日無人機拍攝的澳門大三巴牌坊。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每一步,都充滿收獲的喜悅

  巍巍媽閣廟,背靠望洋山,南臨濠江水,它是葡萄牙人最初上岸時看到的建筑,也是澳門葡文名字Macau的來源。500年來,媽閣廟一直聆聽著澳門鄉親的心聲,香火中飄蕩的夙願如今多數成真。

  75歲的澳門居民陳雨蓮是街坊會聯合總會頤駿中心的一名義工。雖年過古稀,她仍精神矍鑠,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每周定期打電話或上門關照獨居老人。

  20年來,陳雨蓮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歸前,一家三口和其他兩家擠在一個70平方米的房子裡,11口人共用一個衛生間。那時,她是制衣女工,先生是建筑工人,兩個人起早貪黑,仍入不敷出,晚上靠拼塑料花補貼家用,常忙到凌晨才能按時交貨。

  “回歸前,法律文書都是用葡萄牙語寫的,去政府辦事還要自己花錢找翻譯。那時,治安很糟,黑社會橫行,婦女晚上都不敢出門。我先生干活的工地上,工人出事也沒有保障。”陳雨蓮回憶說,那時候澳門人幾乎沒什麼福利可言。

  如今,和所有65歲以上澳門老人一樣,陳雨蓮享受著免費醫療,平均每月能領取約6000元(澳門元,下同)的敬老金等各種津貼。她的兒子看好珠海發展,在橫琴買了房﹔兩個孫子都享受免費教育,大的已經在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念大學,小的讀高三,已保送澳門大學法律系。

  過上了好日子,陳雨蓮和老伴也想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港珠澳大橋去年剛通車,他們就去參觀“這個偉大的工程”,走訪了大灣區多個城市,還到北京、上海、江西等地旅游。

  “一路走來,作為中國人,我真的感到很驕傲。隻有祖國好,澳門才會更好。”陳雨蓮說。

  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始終努力改善民生,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公共房屋等民生領域落實“共建共享、惠民利民”理念,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澳門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由回歸之初的約5000元上升至2018年的約16000元﹔

  ——澳門從2007年開始實行從幼稚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

  ——澳門特區政府主導建成5.1萬套公共房屋,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安居需求﹔

  ——澳門連續12年向永久性居民及非永久性居民派發現金分享,金額已調升至10000元及6000元﹔

  ——澳門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4歲﹔

  ……

【1】【2】【3】【4】【5】【6】【7】【8】【9】
來源:新華網  2019年12月13日09:10
(責編:陳悅、單芳)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