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海草床

2023年8月4日,从高空俯瞰约10平方公里的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潟湖,宛如巨大而透亮的眼眸,隐约可见湖面下一片绿色向远方延展的海草床。海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并将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因而成为地球上最密集的碳汇之一。张茂摄

2023年8月4日,从高空俯瞰约10平方公里的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潟湖,宛如巨大而透亮的眼眸,隐约可见湖面下一片向远方延展的绿色海草床。海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并将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因而成为地球上最密集的碳汇之一。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潟湖,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碳”项目科研人员涉水走向样地,开展海洋碳汇实验。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潟湖,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碳”项目科研人员涉水走向样地,开展海洋碳汇实验。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科研团队在黎安潟湖开展海洋碳汇实验。他们分为遥感组、水化学组、浮游组、水气组,将在黎安潟湖选取25个点位开展实验。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科研团队在黎安潟湖开展海洋碳汇实验。他们分为遥感组、水化学组、浮游组、水气组,将在黎安潟湖选取25个点位开展实验。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黎安潟湖水上,“蓝碳”项目成员进行水气通量监测数据记录。在野外存在一定风险,为保护数据安全,尽管操作繁杂,时间紧张,科研人员仍然会手抄一份数据作为备份。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在黎安潟湖水上,“蓝碳”项目科研人员进行水气通量监测数据记录。在野外存在一定风险,为保护数据安全,尽管操作繁杂,时间紧张,科研人员仍然会手抄一份数据作为备份。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科研团队在黎安潟湖选取25个点位开展海洋碳汇实验。图为厦门大学博士后顾肖璇(右)进行水下及水上光量子监测。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科研团队在黎安潟湖选取25个点位开展海洋碳汇实验。图为厦门大学博士后顾肖璇(右)进行水下及水上光量子监测。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沈渊手举风速仪进行风速监测。风速是计算海洋向大气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键数据之一。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沈渊手举风速仪进行风速监测。风速是计算海洋向大气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键数据之一。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水气组成员、博士后顾肖璇进行水下及水上光量子监测。这是她自行改装增加了保护装置的仪器,以防礁石碰撞造成光量子测定的不准确性。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科研团队水气组成员、博士后顾肖璇进行水下及水上光量子监测。这是她自行改装增加了保护装置的仪器,以防礁石碰撞造成光量子测定的不准确性。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成员进行水气通量chamber展示,chamber为项目组成员根据海上实际操作需求改装,增加漂浮装置帮助chamber更好的适应海上作业条件,该设备用于测定不同界面温室气体通量变化。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科研人员进行水气通量chamber展示,chamber为项目组成员根据海上实际操作需求改装,增加漂浮装置帮助chamber更好的适应海上作业条件,该设备用于测定不同界面温室气体通量变化。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成员因长期海上作业,没有任何遮阴,每位成员都晒出来一双“黑手套”,有时海上作业风浪大,水气组成员为了保护仪器,胳膊摇晃撞击船体产生了淤青。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因长期海上作业,没有任何遮阴,每位“蓝碳”项目科研人员都晒出来一双“黑手套”。有次海上作业风浪大,水气组成员为了保护仪器,胳膊摇晃撞击船体产生了淤青。张茂摄

从高空俯瞰约10平方公里的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潟湖,宛如巨大而透亮的眼眸,隐约可见湖面下一片绿色向远方延展,那是连绵的海草。8月4日清晨6时,湖水正值低潮,几艘科研渔船停靠湖边,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沈渊正组织团队,为开展海草床碳汇研究做好准备。

“不摸鱼捉虾,我们的实验对象是海草及其栖息环境。”沈渊介绍,连片分布的海草又称海草床,除自身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外,还能通过拦截作用捕获大量的碳,并将其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海草床占全球海洋面积不足0.2%,但每年贡献约10%的海洋有机碳埋藏量,是全球蓝碳的重要贡献者。而海南,是我国海草分布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业界对蓝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对于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目前国内外尚未构建具体统一的海草床蓝碳碳汇储量及增量计算方法。沈渊说,团队目前所开展的工作,旨在探明中国典型海草生态系统的碳源汇格局、碳库储量及碳循环过程与机制,为建立和完善海草碳汇方法学体系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这对日后推动蓝碳发展至关重要。

【1】【2】【3】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2023年08月17日15:34
(责编:单芳、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