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科研团队浮游组成员在进行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需要将“样方”内挖出来的泥沙一点点在筛网上淘洗,再将沉积物中的各种底栖动物仔细挑拣至培养皿内,并即刻用酒精固定,带回实验室鉴定物种,用以反映海草床区域生物多样性。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科研团队浮游组成员在进行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需要将样方内挖出来的泥沙一点点在筛网上淘洗,再将沉积物中的各种底栖动物仔细挑拣至培养皿内,并即刻用酒精固定,带回实验室鉴定物种,用以反映海草床区域生物多样性。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厦门大学博士后顾肖璇展示从海草床里采集的样品,它们将被带回实验室进行物种鉴定,用以反映海草床生物多样性。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将近三个小时的目标点采样结束,科研渔船返回岸边时逢湖水退潮,岸边水浅无法停靠,项目组成员通过“泡沫船”人力转移沉重的物资和样品。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沈渊老师展示上午水化学组采集的样品。这些样品将被运往岸边搭建的临时实验室进行过滤等预处理操作,后续样品将运回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测定水体中的有机碳、无机碳、营养盐等参数。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科研人员王宏伟在进行叶绿素a样品的收集与处理。该项工作耗时耗力,野外采样只需5分钟,而室内实验处理需要5小时,通过测试样品、分析数据,评估调查海域海草床生态状况和碳汇能力。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日落时分,“蓝碳”项目科研人员依然进行海草植物群落调查。在整个海洋碳汇实验中,科研人员需要起早贪黑,甚至通宵实验,来摸清海草床生态系统昼夜节律的变化。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长势良好的海草。海草作为地球上唯一一种能够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并将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因而成为地球上最密集的碳汇之一。张茂摄
为了能第一时间处理样品,保证数据质量,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专门把一批设备从厦门运到海南。样品在临时实验室经过过滤等预处理操作后,将运回厦门大学,进一步测定水体中的有机碳、无机碳、营养盐等参数。
近一年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已经3次到陵水开展相关实验。厦门大学教授陈鹭真表示,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将服务于蓝碳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评估,通过蓝碳发展增加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海南,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还将奔赴更多的区域探索海洋蓝色价值。这批年轻的科研人员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全球首个海草床和盐沼的碳汇交易项目能产生,进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探索出又一条可行途径。
统筹:张武军
撰文:邱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