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潟湖,老渔民为“蓝碳”项目科研团队掌舵。黎安潟湖是天然形成的潟湖,约10平方公里,这里蕴藏着保护完整的海草床。张茂摄
2023年8月3日,船老大拿着水下培养装置准备沉入水下置于海草床中,让海草在装置中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不同的时间段对装置中的海水取样,目的是探究海草床沉积物中的物质经由沉积物-水界面释放对水体中碳的贡献。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在黎安潟湖出海口,由于地形复杂,“蓝碳”项目科研人员在运送海水采样样品时遇到渔船搁浅,两名成员立即跳入水中助推渔船。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碳”项目科研人员涉水走向样地。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退潮后,黎安潟湖滩涂完全裸露,“蓝碳”项目科研人员在海菖蒲区域进行底栖动物多样性及海草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退潮后,黎安潟湖滩涂完全裸露,“蓝碳”项目科研人员在海菖蒲区域进行底栖动物多样性及海草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退潮后,黎安潟湖滩涂完全裸露,“蓝碳”项目科研人员在海菖蒲区域进行底栖动物多样性及海草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在一天短暂的低潮期,“蓝碳”项目科研团队浮游组成员进行海草植物群落调查,他们需要记录“样方”中植物的株高、基径、叶片数等相关信息,用来反映海草床区域海草植物群落结构。张茂摄
2023年4月6日,“蓝碳”项目科研团队浮游组成员在采集泰莱草叶片附生微生物样品,以此测定黎安港典型海草叶片附生微生物的种类与多样性。张茂摄
7时,科研渔船缓缓驶向第一个目标点,团队成员开始分别对水体、大气、浮游动植物等进行定点采样分析。海上作业条件艰苦,一阵浪打来,渔船随波摇晃,站在船上进行水气通量监测的厦门大学博士后顾肖璇险些摔倒,为保持稳定,她只能半跪在甲板上进行实验。
不远处,沈渊手举风速仪进行风速监测,还有成员在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他们将“样方”内挖出来的泥沙进行淘洗,而后将沉积物中的各种底栖动物挑拣到培养皿内,带回实验室鉴定物种,用以反映海草床区域生物多样性。
“海草床的碳通量估算具有较大的时空变异性,环境的碳水平输送会对海草床的碳周转、埋藏速率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在黎安潟湖设置了25个点位,对不同时期各点位海草床的数据进行监测,以期通过海洋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专家的联合协作,研究并建立海草床碳汇核算方法的统一标准。”顾肖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