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珍,苗族,1971年生人,贵州织金人。7岁起跟随外婆和母亲学习苗族服装的蜡染、刺绣、印染工艺,天资聪颖的她通过6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包括采摘染料植物、画蜡、染色、刺绣等一整套工序。1995年她与丈夫来到黔东南地区以出售自己的传统蜡染刺绣工艺品为生,在经营过程中不忘向外界宣传织金县苗族优秀的手工艺及传统刺绣文化。
在外发展致富的杨晓珍情系生养她的那片贫瘠的偏远山区,时刻牵挂家乡那些贫困的农家妇女和留守儿童。为了改变家乡落后贫困现象,2016年7月,夫妇二人决定回到家乡贵州织金县珠藏镇链子村并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她把村子周围会刺绣和蜡染的家庭妇女吸引到工作室务工,向有志于学习刺绣、蜡染的年轻人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
杨晓珍结合当地务工人员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务工方式。需要照顾家庭和孩子的妇女可将刺绣作品带回家进行加工,能按时上下班的就到工作室完成工作。她把通过工作室接到的订货单分发给大家,记件取酬,使当地更多家庭的生活上发生很大变化,家庭收入达到万元,村里的妇女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这种工作方式让村里的老人有了陪伴,孩子得到关爱,经济收入增加,家庭和睦,村寨平安。
杨晓珍的事迹在当地受到好评,并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3月被评为“贵州省三八红旗手”,2019年3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成为当地妇女自强自爱的典范。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杨晓珍与学生精心设计共同制作了作品《岩》。整体含义为:团结拥护党中央,共建美好家园。图案内容包含:1.五星红旗、天安门——代表中国;2.长城——代表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悠久文化;3.56朵花——代表56个民族;4.信封——代表两岸和平;5.紫荆花——代表香港;6.喜鹊——代表喜庆。
第一次相约采访杨晓珍时,因她有外事活动改在省城龙洞堡机场公寓。大堂人来人往,我坐在公寓大堂等待,一边眼望着进出大门的每一个身影,一边揣测着她的形象。过了一会儿,一个面貌清秀、身穿藏青蓝粗布长衫、手提蓝色蜡染小袋、面色略带倦意的女子,举手投足间彰显着温婉、大气、贤淑,她与一个书生模样拉着行李箱的高个小伙一同走了进来。我迎上前去询问,果然是杨晓珍老师。在她调整因晕车不适的片刻,大儿子杨进跟我聊起了他的妈妈,“我妈妈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勤劳、善良、坚韧,我常看着妈妈挑灯夜战,染织画布,用柔弱的双羽支撑着我们的家。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却培养我和弟弟成为大学生,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时刻都有妈妈的陪伴。”
杨晓珍这次到省城来,是为了与远道而来的美国学者交流,从布展到现场演示,杨老师都显得淡定、从容、自信满满。也许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在她的言行举止中都能感觉到她对行为礼仪的谙熟。
再次见到杨晓珍是在她的家,同时也是她的工作室。旁边的教室李围坐着几个学习蜡染刺绣的邻村妇女,她们按教学要求学画、绣、染,通过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组织的考试,取得职能资格证书。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免费培训了300多位各地各乡学习蜡染刺绣的妇女。在学员人群中有两个装束不同的身影,她们一个是从河南来的王老师,在大学教平面设计专业,另一个是来自杭州做刺绣的,从她们笑容里能感觉到她们获得收获的喜悦。
“荣誉在面前放着,我还是原来的杨晓珍!时代要求不同,现在我的两个孩子也融入了我的团队,大儿子杨进负责公司的发展,小儿子杨兴元学的是服装设计,现在跟我学习蜡染,也算有了接班人。我只有小学文化,只是力所能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国家却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只有踏实做实事,把祖宗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学好并传承好,这是一个苗族后人应该做的。”杨晓珍说道。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2012年,由蜡染专家马正荣老师推荐,中国美术馆等邀请,杨晓珍作为传统手工艺师前往日本参加为期40天的中日建交四十周年文化交流。杨晓珍的蜡染作品得到很高的赞誉,被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聘为“客座讲师”,被清华、北大等院校邀请进行苗族蜡染、刺绣工艺演示和苗族文化的传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杨晓珍的生活其乐融融,笑意时刻挂在她的脸上。无论是自己的家庭,还是她建立的妇女之家,处处都洋溢着幸福与祥和。2017年,杨晓珍自筹资金180万元成立了贵州杨晓珍鸿达苗族蜡染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旨在把苗族文化宣传出去,创造、开发多样性产品,给更多的贫困同胞带来收益,改善农村贫困妇女和儿童的生活状况,提升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一方平安净土。
一染一画深藏着杨晓珍的匠人之心,一针一线凸显着杨晓珍的为民之情。在她的手中,蜡笔和针线,不仅是自己的事业,更是她和乡亲们的未来与希望。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 王柯彦 摄影/撰文
王柯彦,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贵州省艺术摄影协会理事。2015年组建“锐珲影友之家”,2017年组织中国女摄影家走进贵州“原生态摄影创作团”活动,2018年获得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授予的“支持中国女性摄影事业特别提名奖”。我用图片说故事,我愿将自己的镜头对准少数民族群体,宣传弘扬民族自强精神,爱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