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图片频道

纪实:华人女摄影师镜头中的美国华人社会【15】

【查看原图】
中国年。万晓燕/摄影 此图片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提供,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中国年。万晓燕/摄影 此图片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提供,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据史书记载,华人来美始于1848年,当时在加利福尼亚一个叫萨特的地方发现了金子。一百多年前的清末,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战争环境,饥寒交迫、凄风苦雨中许多青壮年迫于生计,离乡背井、出洋淘金谋生,以广东南海、番禺、顺德最为盛行。淘金筑路建业于陌生社会,淘金者前仆后继......卖猪仔的命运,遭受到白眼与歧视:华人被禁止担任公职,只限于居住唐人街,夫妇隔海相望,在电影院只能坐隔离的后座,一些公共场所注明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等悲惨境地。华人在这片土地上受尽凌辱。百年血泪,触目惊心!

历史不能忘却,百年沧桑,百年巨变!在历尽苦难的历程中,华人吃苦耐劳,自尊自强,不懈地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今天,华人教授、作家、艺术家、医生、工程师、律师、会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地洒落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有些华人精英享誉世界。

目睹过洛杉矶的小台北、温哥华的小香港、纽约的小福建、芝加哥的小山东等中国城、唐人街,唯有旧金山的小广东中国城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百年会馆是海外华人的精神依托,是异乡游子的家,是传播文化的园地。一栋栋大大小小林立的会馆,至今已承载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他们就像饱经风霜的老人深藏智慧、刻着侨史,百年来代代相传。站在太平洋边,心系着母亲河畔,这是海外华人的故乡情结,这情结一直与祖国的悲欢与荣辱、兴哀与沉浮紧紧地拴在一起。

一种生活叫漂泊,漂泊的日子装着思念。

一种坚强叫责任,责任的里面装着岁月。

“美华侧影”是自己用十多年的心神来体察美国现实生活中的异种文化。移民旅程中的生活犹如万花筒,移民过程中的情节千姿百态。孤独、焦虑、矛盾、艰辛、忧伤、无奈、无助、勤劳、努力、激动、奋斗、喜悦……重叠循环,交替演绎。一批批、一代代,在多元的繁华市景中浓缩成我和他们共同拥有的记忆。

摄影不只是拍摄,更是追逐回眸的过程,摄影是时间的文化,是情感的交流,是叙说的呈现,瞬间的生命是摄影的全部。引伸、窥视世界,帮助记忆的感情纽带,甚至是一种超越。

这些年,先后在不同的状况下,穿行美国数十个州。心得是:你越陌生,你越去触摸,你越难越想逃离。在艰难的黑洞里用镜头累计着时间年轮,倾诉着你的心绪,数着星星,盯着海洋,在无数纵横交汇的生活里,依旧是摄影令你释怀。但让我倾心专注的不是迷人的风景,而是活生生的人。“瞬间的、情感的、健康活力的人。”安静,不惶惑;悲冷,不卑怯;独处,不颓废;坚定、自然、质朴、勤劳、价值、灵魂。月与日的世界,生命的气息弥漫在光芒之中,他们用各自的理想抒发着内心的情绪,牵引和实践,沉淀,没有虚幻的恍惚;平实,没有豪言和壮语。从大地奔涌出生命的泉水,我穿梭在这片泉水中,看着无数繁华密叶的波浪,听着生命泉水的咆哮,挣扎与呻吟,感受生命的热烈与跳动。

我的作品可能是非主流的,非时尚的,非唯美的,我要表达的是种种境遇中的生活和状态。

摄影的旅程也是移民生活的旅程,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审视的排解过程,是东西方文化的交错,参透共处一隅的相识过程,是传统与非传统碰撞与调整的矛盾过程,是异乡家与中国身份挣扎徘徊的过程,是故土到他乡重新开始的过程,是某种生活与自己思想方式培养的过程,是自我价值与人性理解的反思过程,是所有华人华侨认知的生活过程。

我的视角和摄取是希望“美华侧影”对华人华侨生活有另一面解读:“社会的动荡,家庭的离散,命运的曲折,爱恋深涉其中。”

回家不是虚饰的字眼,回家的愿望太强,回家的日子太短,回家的行囊太重,回家是海外游子悲喜参半的归来。

人生长行寂寞,赏心抒怀者少。

“美华侧影”是以个人的情感审视并给予这一个时期走过的反省与思考!

作者简介

万晓燕,女,美籍华人。祖籍南通。1979年开始摄影,多年来从事摄影与编辑。代表作有《南通故韵》《江西老区》《广东民俗》《不可封冻的记忆-----芭莎苗族.侗寨》《大西北》《水乡周庄》《深圳背影》《美国大地》《另类移民》《唐人街?中国城》《中国留学生》《黄石公园》《美国老人》《美国孩子》《美国人与狗》《优山美地》《RV Park》《古董店》等。现为美洲亚洲艺术学会、亚洲艺术学院博学会士。

1997-1998年创作改编现代题材长篇连环画《花季雨季》、《活着真好》文字脚本,1998、1999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0年5月作品《潮州老人》参加千禧年国际摄影家作品联展。

2000年11月在旧金山画廊举办《中国情》个人影展。

2000年10月作品《老人》发表在“迎接21世纪国际艺术联展作品选集”中,12月参加第17届国际艺术家联展。

2002年7月 作品《编竹篮的老人》参加第18届艺术家联展。

2003年11月江苏省南通市文联主办、摄影家协会协办《走进美国》个人影展。

2004年1月由美洲亚洲艺术学会、亚洲艺术学院、国父纪念馆共同主办《不可封冻的记忆——芭沙苗族侗寨》个人影展。

2004年12月在UC Berkeley大学开展摄影讲座班。

2005年1月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回眸——人物特写作品专题》。

2005年5月在中环岛 Millbrea 南海艺术中心举办《古城追忆》个人影展,作品选登在第二十届国际艺术联展作品集中。

2005年12月作品《无人凭栏》参加第二十一届国际艺术联展。

2006年2月香港《明报》月刊发表《过平常日子——黔东南苗族、侗族》少数民族系列摄影作品。

2007年至2015年先后八次参加国际艺术家作品联展。

多幅摄影作品被美国加州州政府、旧金山市政府、美国艺术机构及台湾、英国、新家坡画廊私藏。个人事迹被美国多家中英文媒体报道,并被美国政府授予“华人艺术家”称号。

分享到:
(责编:单芳、陈悦)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