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圖片頻道

“火神山”裡探神兵(記者探營)

程遠州 鮮 敢
2020年02月23日11: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火神山醫院接收首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

  范顯海攝

  火神山醫院隔離病房醫療人員揮手致意。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整個建筑採用魚骨狀布局,每根“魚刺”都是獨立的醫療單元,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活動空間、交通路線分區分流,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風險

  ●從聽令出征,到軍隊醫療工作者的腳步聲在火神山醫院病房響起,不到12小時。全軍的精銳醫療力量集結於此,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病房裡,配備輸液泵、心電監護儀、供氧設備、空氣殺菌等裝置,還安裝有網絡、電視、獨立衛浴等設施,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救治環境

  2月15日,武漢突然降溫,雨雪驟起。

  極端天氣加上限行,街頭隻有戴著斗笠的環衛工人在作業,城市顯得格外冷清。伴著呼嘯寒風,記者前往位於武漢市蔡甸區知音湖畔的火神山醫院探訪。

  火神山醫院是用於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專科醫院。2月3日起,聯勤保障部隊所屬醫院抽組950人,與先期抵達的陸軍軍醫大學、海軍軍醫大學、空軍軍醫大學的450人納入統一編組,組成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入駐火神山醫院承擔醫療救治任務。

  “這幾天來火神山醫院採訪的記者很多,每次我都很擔心,怕誰不小心感染了。”進入醫院病區前,工作人員拿起一把酒精噴壺對著我們細細噴了一遍。

  救人如救火,一切都在跟時間賽跑

  沿著一條蜿蜒小道,走到白色二層“箱式”醫療區前,我們才發覺,這片建筑竟如此龐大,面積3.4萬平方米,病床數近1000張,相當於一家三級甲等醫院。

  順著工作人員通道進入醫療區,不一會兒,記者便迷路了——眼前岔道頗多,一個個“模樣”相同的病區排列其間,若不是有指示牌,在這裡恐怕寸步難行。

  據介紹,為了保証不同病區之間的隔離效果,火神山醫院整個建筑採用魚骨狀布局,每根“魚刺”都是一個獨立的醫療單元,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活動空間、交通路線都有分區分流,以減少交叉感染,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風險。

  早晨8點半,正是白夜交班時間,看著一隊隊醫護人員從身邊掠過,匆匆的腳步聲讓我們瞬間感受到了火神山醫院的節奏,救人如救火,這裡的一切都是在跟時間賽跑,跟死神賽跑。

  感染七科一病區護士陳紅回憶,醫護人員們從接到命令開始,就進入了戰時狀態。2月2日半夜2點起床,半小時后集結,早上8點55分第一架軍用運輸機便降落在了武漢天河機場。此后每五分鐘一架次,8架運輸機滿載來自全國各地的軍醫和物資,飛抵武漢。在“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的紅色標語下,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整裝前往火神山醫院。

  當天下午,踏上剛剛硬化完的瀝青路面時,陳紅還能感覺到尚未消散的熱氣。從聽令出征,到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醫護人員的腳步聲在火神山醫院病房響起,還不到12小時。

  到達火神山醫院后,醫療隊顧不上休整,進入醫療區當起了清潔工,當晚又抽組骨干前去熟悉場地環境、設計工作流程、做好值班表,並配備了病區急需的器材、藥品,開通了網絡信息系統,做好病人收治前的全面准備工作。

  2月4日9點26分,第一批病人入住火神山醫院。2月13日下午,第一批出院患者告別這裡。

  “如果不是火神山醫院,如果不是軍隊醫療隊的雷厲風行,我恐怕都撐不到現在。”一位患者通過微信,這樣感謝陳紅護士。

  此前,建設者們在數千萬“雲監工”的注視下晝夜不息地搶工﹔現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醫護人員又在這裡打響了一場更為緊張而激烈的大會戰。

  在這裡,醫護人員就是患者的主心骨

  在感染七科一病區,記者看到,每個大病房都由左右兩間小病房組成,小病房有兩張床位,大病房設置有緩沖區,放置推車、醫廢回收桶、紫外線殺菌器等物品,洗手台上貼著“六步洗手法”示意圖。

  病房裡,醫護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給患者問診,這裡有配備好的輸液泵、心電監護儀、供氧設備、空氣殺菌等裝置,還安裝有網絡、電視、獨立衛浴等設施,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救治環境。

  該病區主任馬壯參與了第一批病人的接收,此前一天,他就做好了人員調配,並針對病人病情擬定了初步救治方案。

  “全軍的精銳醫療力量集結於此,足以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馬壯介紹,在火神山醫院的普通病房,一般來說中輕症患者的病情會在4至5天內減輕,10天左右有出院的可能。

  剛查完房換下防護服的感染七科一病區副主任謝華走過來,掏出手機向記者介紹起自己與患者楊女士的姐妹情。

  孤身一人在武漢的楊女士是第一批入住火神山醫院的患者之一,因為病情較重,入院時已經不能站立,而且因為其父親剛去世,心理狀態非常差。謝華對楊女士特別關注,當晚就將其加為微信好友,編號12—1,12是床號,1是病區。記者看到,在謝華的微信裡,感染七科一病區的58名患者一一編號在列。

  “昨晚休息如何?氧飽和度多少?”謝華在微信中問。

  “謝主任,昨晚休息很好,血氧95,體溫還在測。”楊女士回答。

  “檢測指標太好了!繼續加油。”謝華不放棄任何一個鼓勵加油的機會。

  因為進入病房要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和隔離衣,不能帶手機,所以這樣的對話,全部發生在謝華的休息時間。有時半夜1點,患者有不舒服的情況,還會跟謝華發微信。

  “我特別理解患者的心情,他們躺在床上,看著冷冰冰的醫療器械,會非常恐懼,會胡思亂想,這時候我們就是他們的主心骨。”謝華說,大疫面前,醫生救人要靠術,更要靠心。

  在每個病區,記者都看到了這樣的醫患微信群。正月十五那天,每個醫護人員都收到了來自患者的滿滿的祝福微信。

  “目前整個醫院已經進入了緊張有序的運行狀態,不久將會有更多的患者出院。”馬壯說。

  “不完成任務,不退出戰場”

  火神山醫院最繁忙的地方,在兩個重症醫學科。

  中午1點多,重症醫學二科主任李維勤才從前后方專家會診的會議室裡出來,而此時,半夜3點下班的醫生汪晶華還在整理病人資料。我們在李維勤的帶領下,穿過平時緊閉的玻璃門,進入了負壓病房區。

  扑面而來的,是一股濃濃的含氯消毒水味道。護士長羅淑平說,這裡的消殺標准嚴格,消毒水的濃度比病房外高。

  “這裡的醫生和患者每時每刻都在與死神搏斗。”李維勤說,火神山醫院共有30張重症病床,收治的全部是從其他定點醫院和院內普通病房轉來的急危重症病人,配備的也是來自全軍各大醫院的重症醫學專家。這支“救火隊”,每時每刻都有至少2名醫生和5名護士在病房值守,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復雜情況。

  2月9日收治第一批重症患者以來,“救火”就成了常態。目前在治15人中,有5人進行了有創插管,3人出現了腎臟、心肌等器官損傷,其余的都需要大流量吸氧,每個人都有一套個性化治療方案。

  當天重症專家組會診的病例是一名55歲的男性病人,2月9日下午從華中科大協和醫院轉來時已經做了有創插管,體內出現了“炎症風暴”。“這個病人是一名工人,也是家裡的頂梁柱,我們不忍心放棄,對其進行了多次會診。”李維勤介紹,火神山醫院和解放軍總醫院開通了5G網絡遠程會診系統,主管醫生通過中國移動提供的床旁會診車,便能與專家組實時連線,詳細介紹患者病史,調整治療方案。

  “這是一場遭遇戰,大家從各個部隊抽調而來,不經磨合直接沖鋒,非常考驗醫護人員的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李維勤說,重症病房的醫護人員天天都在搶救狀態,壓力空前,而且這次應對的是傳染病,一進一出病房光是穿脫防護裝備就要一個多小時。

  在重症病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擔當起救火隊員的角色。羅淑平告訴記者,因為長期在高濃度消毒水環境中工作,護士郭忠強暈倒了,退出病房休息,但還不到兩個小時,他又重新出現在病房裡。

  “我們是軍人,不完成任務,不退出戰場。”離開火神山醫院后,記者收到了李維勤的短信。

  版式設計:汪哲平

(責編:陳悅、單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