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者在昆明尋甸七星鎮的中央紅軍4·29渡江令發布遺址參觀(7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壯 攝
大格局——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
坐落在雲南省威信縣扎西鎮的扎西紅色文化廣場,紅色旗幟形狀的雕塑上,“紅色扎西勝利起點”八個大字鮮艷奪目。這裡記錄著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長征途中,紅軍除了面臨追兵阻敵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也同樣面臨著同黨內錯誤思想的激烈斗爭。
中國革命到了危急關頭——長征初期,由於“左”傾路線的錯誤,中央紅軍損失過半,由出發時的八萬多人,減至三萬多人。而且追兵還不斷地從四面八方包抄過來。出路到底在哪裡?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
但由於敵情嚴峻,遵義會議上提出來的一些重要問題還來不及解決,部隊就不得不立即轉移。面對中央紅軍被包圍的態勢,中革軍委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命令紅軍由川南敘永、古藺地區折向雲南東北部,以尋求新的戰略機動。於是,部隊開始向威信縣前進,在這裡召開扎西會議,從此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
駐足回望,老一輩革命家們歷經血的教訓和斗爭考驗,艱難探索真理、找尋中國革命出路的身影越發清晰。
位於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的水田寨有“雞鳴三省”之稱。1935年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博古、周恩來、毛澤東、張聞天、陳雲在水田寨一棟叫“花房子”的民宅內召開會議,決定由張聞天接替博古在黨內負總的責任,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協助周恩來,博古改任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
隨后的幾天內,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大河灘庄子上召開會議,重新確立實事求是、機動靈活的運動戰方針﹔在扎西鎮召開擴大會議,討論確定了新的戰略方針,作出了中央紅軍回師東進,循原路反攻遵義,出其不意打回馬槍,以大規模的運動戰調動敵人的決定,並決定對中央紅軍進行精簡整編。
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成信江說,這三次在威信縣召開的會議,統稱為扎西會議。“扎西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拓展和完成。從遵義會議到扎西會議,構成了一個重要轉折。”
從此之后,毛澤東的政治、軍事主張在黨內和中央紅軍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實施,他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也得到了確立,為紅軍長征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