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棺王”正渐渐揭开神秘面纱 为四川最大春秋战国墓葬群【9】

【查看原图】
成都“棺王”正渐渐揭开神秘面纱 为四川最大春秋战国墓葬群【9】
成都“棺王”正渐渐揭开神秘面纱 为四川最大春秋战国墓葬群【9】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2018年04月16日15:13

2018年4月12日,成都青白江双元村船棺葬群是近年来成都平原古蜀考古的重要发现,其中M154号墓的墓坑深约2.3米,船棺长约6.1米,宽约1米,棺内出土器物数量最多、等级最高,是整个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算得上这里的“棺王”。

4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棺王”正渐渐揭开神秘面纱。M154号船棺墓腰坑出土的成套青铜器中,铜缶金属光泽依旧,铜匜内精美纹饰也渐渐清晰,不仅有仙鹤、树,还刻有斟酒、跳舞、拉弓射箭等不同形态的人像。

除此以外,“棺王”内出土了数量众多漆木器残片,主要器型包括耳杯、双连耳杯、漆豆、漆盒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漆木器纹饰特征、铜印章符号特征与2000年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特征非常接近。同时,出土的双连耳杯,为全国首次发现。专家推测,它可能是新人共饮合欢酒的专用杯子。

这么多高规格随葬品,墓主究竟是何许人?随着人骨鉴定工作的推进,专家推测,墓主或为一名身高1米6、年龄25到40岁的成年女性。

全国首次发现双连耳杯古蜀人或用它喝合欢酒

红底黑耳的两块椭圆形盘紧紧相依,像是一对亲吻的情侣。这个被称作“双连耳杯”的器物器形在全国范围内是第一次出现。

“乍一看它比较常见,但是仔细一点,这个耳朵的形状与普通耳杯是有差别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馆员杨弢说,在楚文化中,大多数耳杯的“耳朵”应为方形,但双元村出土的却是圆形,并且,这个双连耳杯由一整块木头雕刻而成。按照楚文化类似器物的功能,双连耳杯多用于古代婚礼仪式。

合卺,是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程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也将其作为结婚的代称。合卺杯是新人共饮合欢酒的专用杯子,形制以双连的居多。据此,考古专家推测,此次出土的双连耳杯也具有类似功能。

杨弢介绍,圆耳的发现既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蜀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又反映了蜀文化的自成体系。“耳朵变形就是其中一个佐证,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古蜀人有自己的创造。”

出土漆床构件雕刻工艺广泛应用

“棺王”内发现的的众多漆木器残片中,一些纹饰精美的黑红色漆器碎片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杨弢指着浸泡在蒸馏水中的一块“亚”字形漆木残片说,这块漆木器的纹饰特征、铜印章符号特征与2000年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特征非常接近,不仅有回首龙纹,还有雕刻的菱形纹,考古人员初步推测其应为漆床的床足。

“这种雕刻工艺比商业街船棺葬的漆床工艺更复杂。古人在制作时,首先要在木胎上雕刻花纹,再进行涂饰。类似的工艺,在人们熟悉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也有发现。”杨弢推测,这种漆床的与此前商业街船棺墓中发现的漆床形制应是同一种,床尾两头翘起。

据了解,M154出土文物从考古发掘现场移交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后,成立了M154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项目组,其中出土饱水竹木漆器的现场保护和室内清理依托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都工作站具体实施。

目前已初步完成了表面清洗和初步整理,后续需要编制保护修复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进行脱水保护与后期修复,乐观估计五年内可以完成M154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

墓主身高约1米6或为35-40岁成年女性

无论是棺内发现的精美漆器,还是棺下腰坑内的成套青铜器具,都反映了154号墓墓主身份的尊贵。目前,多位考古专家认定,该墓墓主应是古蜀国的高等级贵族。

随着人骨鉴定工作的推进,记者从四川大学考古系人类考古学专家处获悉,该墓墓主可能为一成年女性。

根据现有的几十片墓主骨骼残片,通过对其股骨、盆骨等特征分析,墓主身高大约1米6左右,从牙齿的磨损来看,其年龄大约35到40岁。而墓主的人种、饮食习惯等,未来将通过骨骼同位素分析、DNA分析、牙齿分析来确认。

分享到:
(责编:单芳、陈悦)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