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摄影家协会聚焦“巾帼建设者”系列公益活动专题——徐科英【7】

【查看原图】
7.4岁的女儿已经明白了很多事。她并不知道妈妈这份桥梁设计师的工作有多了不起,只知道妈妈经常要加班、要出差。(张曙光摄影)
7.4岁的女儿已经明白了很多事。她并不知道妈妈这份桥梁设计师的工作有多了不起,只知道妈妈经常要加班、要出差。(张曙光摄影)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的讲话精神。在全国两会闭幕后,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号召广大女摄影家兴起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全国两会精神上来。与此同时,协会将继续推出“聚焦‘巾帼建设者’系列公益活动”专题,将镜头对准活跃在大国重器、中国建桥、中国高铁、中国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一线的杰出女性建设者,对她们进行点对点跟踪拍摄深入报道,用影像讲述当代巾帼英雄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的人生故事,展现她们在各自领域发挥所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徐科英,39岁,我国为数不多的女性桥梁设计师,中国中铁大桥院少有的女性业务骨干。

她白净的脸上很少呈现喜怒哀乐,看起来“波澜不惊”。然而,她参与设计的大桥却是“波澜壮阔”: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大桥。个个大名鼎鼎,经常在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重点栏目或重要版位亮相。

业务功底很扎实,爱动脑筋爱琢磨——她说,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

徐科英业务功底很扎实,特别肯琢磨。

2005年,她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硕士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国内桥梁设计最好的平台——中铁大桥院,选择当一名桥梁设计师。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她参与的第一个大型项目,就是后来获得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徐科英负责的是主桥钢梁设计工作。在此之前,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相关经验。“这么重要的桥梁,让你担负主要的工作,当时忐忑吗?”“不怕。不会就问、就学。”徐科英说,当时她师从钢梁老专家赵廷衡、刘承虞,有他们在旁指导,她一点也不担心。

老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加上徐科英扎实的基本功和强大的学习能力,靠着一股韧劲,工作很快上手了。

钢梁设计,是一个特别繁琐的活,需要考虑特别多的细节,细到每个焊缝。要根据结构布置,做出模型,计算每件杆件的受力。杆件的截面是多少?钢板要多厚?都需要反复的检算、核算。徐科英当时担负的是核算工作。成百上千根杆件,一根根核算,工作量非常大。

徐科英一边算,一边琢磨:按照目前的算法,太复杂,效率太低。能不能换种算法呢?下了班,她就开始窝在办公室尝试新的算法。

女性特有的特质,让徐科英在工作中特别能静下心。就这样,零零碎碎的时间都被她利用起来,几个月后,终于成功开发出了钢桁梁智能设计系统。过去一天才能完成的计算量,现在只要几分钟。

“嘿!新来的那个小姑娘神了!”很快,大家都知道徐科英手上有个好东西,纷纷用了起来,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这套系统,先后在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大桥、沪通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平潭海峡大桥等项目的钢桁梁设计中成功运用。

徐科英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她宁愿多花点时间去琢磨,哪怕别人觉得她做事“拖拉”。中铁大桥院副总工程师肖海珠用了一句话:“再难的工作,交给她,绝对放心”。

男人堆中,巾帼不让须眉;孩子面前,歉疚无比——她说,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就要勇敢顶上去

徐科英是一位特别坚强的女性。一般都认为女人似水,柔弱、温婉,总是会让人想多呵护一分。然而这个“定律”,在桥梁设计单位,却没那么灵。

平潭海峡大桥位于世界三大风口之一。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0天,7级以上大风超过200天,最大浪高约9.69米,曾被称为“建桥禁区”。建设条件远比已建成的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恶劣,波流力是常规长江等内河桥梁的10倍以上,建造难度和风险极大。没有现成的案例可参考,一切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设计。

徐科英负责的是该桥三座海上主塔的设计。一次,现场恰逢七级大风,她乘坐的船在风浪中抵达桥塔,一下船,她吐得稀里哗啦。吐完了,她用手在嘴上一抹,冲锋衣一扯,帽子一戴,脸色煞白地爬上桥塔,解决了多个设计与施工中的难题。“那时,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女同志就可以不上塔,设计师就有这份责任。”

哪个母亲不疼孩子,而常年加班、出差的徐科英心里总觉得欠着孩子一份情。

“妈妈,你又要加班吗?”“妈妈,你出差什么时候能回?”孩子稚嫩的声音,让徐科英每次都泪眼婆娑。

为了能多点时间陪孩子,她放弃了孩子读高校附属幼儿园的机会,而是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找了一座附近的幼儿园。“和孩子多呆一分钟我都很珍惜。”

她想了很多办法:坚持每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学,陪伴无时不在;加班的时候,丈夫在家播放她提前录好的读本,孩子在家一边看书一边听妈妈念,这是一种陪伴;每年假期,会带孩子出去旅行,这也是一场高质量的陪伴。

事业和家庭,孰轻孰重?妻子、母亲和桥梁设计师,几种角色应该如何转换?徐科英也没有标准答案。

去年12月31日,徐科英已向孩子承诺,元旦妈妈可以放假三天陪你出去玩。可就在当天下午,徐科英接到所长的电话:有个项目很急,只有你最熟悉,可能要牺牲你元旦休息的时间,你能接吗?

徐科英确实犹豫了:一来,她不忍看到孩子失望的眼神;二来,她怕三天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这项任务,按照当时的条件,一个脑力充沛的年轻人也要三四天的时间。

可她转念一想:领导一定非常着急,关键时刻,不能因为是女同志就推脱。“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也要有所牺牲,我能顶上去!”连续三天,徐科英每天都工作到深夜12点。元旦过后上班第一天,一个完美的斜拉桥方案呈现在领导面前。

坚持学习,不骄不躁——她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理由不努力

徐科英特别珍惜这份工作。

在她的单位,她所敬仰的老专家们,在少年、青年时代都是苦难多于幸福、坎坷多于顺境,但这些老专家们从未抱怨过,在他们的感情天平上,祖国重于一切,事业高于一切。

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好形势下,党和国家,给予了包括徐科英等一大批桥梁工作者创新、拼搏的机会和舞台。

老专家们严谨扎实、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着徐科英。

2009年,院里的老专家赵廷衡准备将毕生的桥梁设计工作做个总结,把要点、经验提炼出来。徐科英看在眼里,她想:“赵老都70岁的人了,还想着把自己毕生的设计经验总结出来。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

就这样,徐科英每天在完成自己工作之外,还利用空余时间,主动帮赵老整理,为《钢结构设计细节》一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工作。“成长来源于积累和总结,创新来自于深刻的理解”这是徐科英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她就是这样一个淡定的女子,没有急功近利,不骄不躁,却能主动担当,沉淀积蓄、提升“内功”,渐渐地她脱颖而出。

2012年,徐科英同志参与杨泗港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负责该桥悬吊斜拉组合体系方案的研究工作。悬吊斜拉组合体系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结构体系,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徐科英带领项目组成员查找国内外文献,研究结构的受力行为,寻找合适的设计方法和施工过程,终于出色的完成了该方案的研究工作,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桥梁设计是一份竞争十分激烈的工作,稍有怠慢,就会被同行超越。去年,她因严重腰伤在家休养期间,还坚持学习BIM设计。“国外桥梁设计已大量采用BIM技术,但国内才刚刚开始,任务十分紧迫,中国人不能掉队啊!”

要知道,一旦桥梁设计采用BIM技术,整体效率的提升将极为惊人。

2015年,徐科英同志被委以重任,参与了沪通长江大桥BIM建模工作,并负责全桥结构最复杂的主塔钢锚梁部分的所有工作。BIM技术对于徐科英及其团队而言,是全新的领域,她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攻克难关,从了解软件,到完成工作不到两个月。男同事赞扬到:能如此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真不简单。以此项目申报课题“BIM技术在铁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荣获了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参加工作开始,徐科英亲身参与、见证了国家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进程。更加入到中国桥梁由内陆走向海洋,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创新、创造的行列之中。

今天,中国的公路桥梁总数超过80万座,铁路桥梁超过20万座。中国桥梁设计师的灵感,创意,让大桥融入自然,神韵飞升。他们的视野,情怀为大桥增添了自豪和力量。

2016年,徐科英获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2017年获湖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徐科英说,她站在前辈宽厚而高耸的肩膀上跋涉、攀登、拼搏,才取得了一点成绩。

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力争让“中国技术”成为“世界标准”,这是以徐科英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梦想和责任。

(以上文字根据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资料进行整理。同时感谢伍华章老师在摄影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张曙光

张曙光,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民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汉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喜欢用相机留住精彩瞬间,同时更关注被摄者背后的故事,在拍摄军队题材的同时坚持数年关注农村民主选举的状况及城市中老街老巷中的百姓生活。其作品《拯救东方之星》在湖北省26届摄影艺术展中获金奖,多幅作品入选相关展览及刊物。2016年评选为湖北省“年度摄影人物”。

分享到:
(责编:陈悦、单芳)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