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创造当代中国绿色生态文明奇迹的典范【4】

【查看原图】
塞罕坝秋景如画。  乔天富摄
塞罕坝秋景如画。  乔天富摄

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坚持坚守、不离不弃,建设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这是55年来塞罕坝林场始终不变的职责使命。曾经的塞罕坝,物产富饶,牲兽繁育,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清朝晚期,国势衰微,为弥补国库空虚,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开围放垦,再加上日寇掠夺、山火不断,到新中国成立时,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失去了这道生态屏障,内蒙古高原的流沙直接侵袭首都。1962年,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中央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在党的号召下,来自18个省的369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工人组建了第一支创业团队。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始终以造林绿化为崇高使命,矢志不够植树造林,不死不休。如今,塞罕坝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塞罕坝成为一面绿色屏障,为首都北京阻挡了寒潮和风沙。

艰苦创业,代代传承。塞罕坝年平均温度仅-1.35℃,仅零下20℃以下的天数达120天,年均积雪7个月。塞罕坝人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啃窝头、喝雪水、睡窝棚,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场,艰苦创业的精神代代传承,终于创造了“人逼沙退、绿荫蓝天”的伟大业绩。

绿色发展,塞罕坝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55年中,三代塞罕坝人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112万亩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创造了人间奇迹。如今的塞罕坝,生态效益显著。这里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这意味着净化空气和淡水的效率更高。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人的精神。塞罕坝人是当代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塞罕坝精神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旗帜 。以塞罕坝绿色发展精神为标杆,中国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一定会创造出生态奇迹,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9月10日至15日,我随中国文联“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美术摄影艺术家赴塞罕坝机械林场釆风创作,用数字相机摄下了塞罕坝的风光,塞罕坝人的风采。(乔天富)

分享到:
(责编:陈悦、单芳)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