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考古實証5000多年前中國先民已育蠶制絲

【查看原圖】

(圖文互動)(1)鄭州考古實証5000多年前中國先民已育蠶制絲

  這是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碳化絲織品的瓮棺(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鄭州市文物局供圖)

       研究人員近日在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瓮棺裡的頭蓋骨附著物和瓮底土樣中,檢測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桑蠶絲殘留物,表明當時亡童曾用絲綢包裹下葬。

  3日在鄭州召開的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布會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說,汪溝遺址發現的絲織物殘存,與此前青台遺址瓮棺中出土的織物為同類絲織物,結合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骨雕家蠶,確切証明中國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經開始育蠶制絲。

  青台、雙槐樹、汪溝等遺址地處鄭州仰韶文化聚落群,是黃帝時期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核心地區。

  出席發布會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介紹,根據碳化痕跡孔隙和殘留纖維的電鏡觀察,科研人員在瓮棺內提取的炭化織物中發現了絞經織物,借助該館自主研發的酶聯免疫技術,最終確認這是絲織物殘存。

  “這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絲織品,距今5300至5500年。此前良渚文化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織品距今4200至4400年。”顧萬發說,進一步研究發現,當時的絲綢技術已趨於成熟。

  據顧萬發介紹,出土殘片中有一塊“綾羅綢緞”中的羅織物,且經過染色處理。為防止掉色,先民對這塊染色羅進行脫膠,生絲脫膠后稱熟絲,這塊羅也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熟絲絲綢織品。

  2010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設立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進行紡織品相關文物分析檢測鑒定等工作。為探尋絲綢起源,2015年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展“尋找中國絲綢起源”考古項目。(記者桂娟、李文哲)

【1】【2】【3】【4】
來源:新華網  2019年12月05日08:39
(責編:陳悅、單芳)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