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000多米,魚群為啥還能“活蹦亂跳”?

【查看原圖】

(熱點鮮報·圖文互動)(1)海拔4000多米,魚群為啥還能“活蹦亂跳”?

8月8日,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李偉在科欠曲准備採集魚類樣本。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當海拔超過4000米時,不少初上高原的人往往因空氣稀薄、氧含量低等因素,出現高原反應。然而在環境惡劣,海拔超4800米的長江南源當曲,一些魚群卻依舊能“活蹦亂跳”、繁衍生息。

高原魚類有哪些特殊之處?冬季河流冰封,它們靠什麼越冬?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等單位組織的2019江源科考隊考察發現,長江江源裡不少高原魚類物種依舊在為適應高原環境不斷進化,高原魚類選擇棲息地也存在相應“奧秘”。

高原魚類棲息地是此次江源科考的重要內容。“從江源科考過程來看,裂腹魚、高原鰍是長江江源河流中發現最多的魚類。”科考隊員李偉說,由於“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水溫整體偏低,高原魚類擁有很多適應這種環境的特性。

由於江源地區低溫、食物相對匱乏,高原魚類生長普遍緩慢。科考隊此次在長江南源當曲發現的魚類中,體型最長的裂腹魚約為50厘米,從幼魚到成熟可能需要15到20年。

同時,不少高原魚類依舊處於進化過程中。比如裂腹魚觸須數量減少、下咽齒行數減少、魚鱗減少甚至體表裸露無鱗等趨勢,這或與裂腹魚類減少肉食性捕食,以刮食著生藻類為食等習性變化有關,最終都是適應高原特殊環境的體現。

“高原魚類還有很多獨特的習性。”李偉說,比如裂腹魚每次產卵時,往往用臀鰭在產卵場挖坑產卵,產卵結束后再用泥沙蓋住魚卵。同時裂腹魚的卵巢有毒,“這些都是防范天敵、自我保護的習性。”

李偉是此次科考隊中唯一一名研究高原魚類的隊員。每到一個採樣點,他都會穿上防水服、扛上漁網與設備,在冰冷河水中捕魚、採樣。他說:“處於水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的魚類,是水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江源水生態系統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去年7月開始,李偉已五次進入江源考察魚類棲息場所。通過對長江南源當曲的水溫、水位監測,以及對高原魚類越冬場的考察,他發現以裂腹魚為代表的高原魚類,越冬場的形成機理不同於平原地區。比如,溫泉是長江南源當曲魚類越冬場形成的必要條件﹔高原魚類選擇產卵場,都會對水域的水文水動力有針對性需求。通過對仔幼魚樣本的獲取,這次科考也定位了仔幼魚索餌場區域棲息地特征。

“定位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位置,掌握關鍵棲息地的水文水動力特征后,對於開展高原魚類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具有重要價值。”李偉介紹,實現人工繁殖技術后,一旦出現災害性事件影響魚類繁衍生息,就能通過增殖放流盡快對受影響河段進行種群恢復。

記者參與科考發現,江源地區群眾不捕撈、食用魚類,但因修橋、筑路等人類活動,使魚類越冬場、產卵場和仔幼魚索餌場遭受一定破壞,加之江源地區暖濕化現象,高原魚類正面臨多重挑戰。

“希望我們在加強對江源地區生態保護的同時,也應針對江源魚類的水生態現狀與健康評估開展詳細科考調查。”李偉說,系統掌握江源魚類的越冬場、產卵場、索餌場位置,進一步研究分析高原魚類的繁殖、生長、進化特點,將有助於加強對江源魚類的物種保護,並對可能出現的魚類生存威脅盡可能做到未雨綢繆。(記者李勁峰 吳剛 李思遠)

【1】【2】【3】【4】【5】【6】
來源:新華網  2019年08月15日09:03
(責編:陳悅、單芳)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