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骥,现任四川省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2019年度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等荣誉,并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初到特火村
2015年11月,刘骥下派到凉山州喜德县红莫镇特火村任第一书记。这个村子在海拔3000多米的半山腰上,是典型的高山彝族聚居村。全村有370户149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0户432人。
初来乍到,刘骥因语言不通,与村民沟通有困难,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村民们看着身材娇小的刘骥,议论着:“一个女娃娃能干得了啥事儿?还不是来走走过场。”而刘骥认为,“既然把我派到特火村驻村扶贫,带领当地村民脱贫就是我的工作,要做就做好,做出一点成绩来。”于是她每日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政策,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政府正在实施山村彝寨易地移民安置项目,世世代代生活在山上的村民不愿搬迁。刘骥天不亮就坐着村干部的摩托车挨家挨户讲道理,一对一做工作。村民说:“搬走了,地咋办?吃啥喝啥?”刘骥耐心解释:村里建合作社,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土地可以流转,搬到平坦地区,孩子读书方便,出门打工方便,看病、买东西也方便......村民们觉得有道理,便自愿签字,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刘骥很能吃苦,不管艳阳高照还是大雨倾盆,不管炎炎夏日还是冰雪隆冬,都阻挡不了她进村入户的脚步。在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后,她逐渐获得村民们的接受和信任,工作慢慢变得得心应手。
带着妈妈去扶贫
正当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刘骥的婆婆生病住院,丈夫要照顾两个老人,还要上班,忙得不可开交。刘骥是独生女,父亲走后两个月,她就开始驻村,特火村距离西昌50多公里,70多岁的母亲患糖尿病十多年,需要每天吃药控制血糖,刘骥驻村后,不能经常回家,母亲年纪大、记性差,经常忘记吃药、带手机,许多次打电话都无人接听。刘骥心急如焚,经反复考虑,她决定把母亲接到特火村,这样既不耽误工作,又能照顾母亲。
母亲来到村里后,不仅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还为刘骥和驻村工作队提供了最好的后勤保障,她每天做好午饭和晚饭,每周坐车到25公里以外的礼州给工作队买菜买肉。她说:“刘骥和工作队忙起来,一包方便面就是一餐,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必须保证他们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我也要为脱贫攻坚尽一点微薄之力”。不仅如此,母亲因为懂彝语,还能时常为刘骥当翻译,从而大大提高了刘骥的工作效率。很快,母女俩便与当地彝族村民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平日里,刘骥的母亲还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植蔬菜、农作物、花卉,买来鸡苗,带动村民搞家庭种养,带领村民打扫卫生,养成勤洗手、勤换衣、不随地吐痰的良好生活习惯。她的行为带动了村里许多人,大家纷纷效仿。刘骥说:“有时候,妈妈说话比我们还管用”。
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为特火村的第一书记,摆在刘骥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让特火村按标准如期脱贫。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后,刘骥与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决定因地制宜,以种养殖业为突破口开展精准脱贫工作。在找准方向、确定路子后,刘骥大刀阔斧干了起来。
她与工作队引进铁骑力士公司养殖代养场建设项目,按照“公司+业主+农户”模式,与公司合作发展生猪代养。此后新建了六个生猪代养场,带动建卡贫困户150余人就业。
她动员建卡贫困户在红莫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葡萄大棚基地种植核桃、花椒;她修建羊圈,鼓励村民养绵羊、山羊及其他牲畜,逐渐发展高山养殖业。同时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和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修建文化广场、集体厨房、公厕等。
针对留守妇女,先让她们在农民夜校接受技能培训,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她们制作的手工服饰和当地农特产品。
2017年底,在刘骥和帮扶工作队、村两委的不懈努力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修建完成,64户建卡贫困户喜迁新居,26户贫困户入住彝家新寨新房,特火村按标准如期脱贫。2021年,脱贫户人均收入12447元;2022年9月,脱贫户人均收入14344元。自2021年起,乡村振兴战略投入资金760万元用于特火村的集体经济冻库建设(560万)和林下养殖(200万)。
奋进新征程
2021年7月,在驻村六年后,刘骥被组织调回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担任机关党委书记。面对新身份、新挑战,刘骥说:“必须多花点时间熟悉业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争取在新岗位做出新成绩”。
虽然离开了特火村,刘骥依然挂念着那里的村民们,看着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她感到由衷地高兴。她表示,“2020年,凉山州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凉山又一次‘一步跨千年’,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和新时代‘三农’人,我会深入基层,不断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将坚定信心、昂扬斗志,持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懈奋斗。希望大凉山更多的乡村富起来,大家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范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