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芬,1963年8月出生,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师,现任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来,张淑芬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易砚文化产业,开中国制砚业工艺化制作和巨砚制作之先河,将易砚发扬光大,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易砚业的领军人物。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杰出创业女性”、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全国老区妇女创业创新标兵、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中国经济女性年度公益人物、创业中国年度杰出女性人物等荣誉,并当选为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张淑芬的家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易县因易水而得名,是文化大县、千年古县。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张淑芬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50多年来,张淑芬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收获,在这里奉献。
发掘易砚,让“沉睡”国宝绽放异彩
砚台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说。易砚产于易县,相传其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历代为宫廷贡品。“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千樽。醉卧黄龙不知返,举杯当谢易水人。”唐代诗人李白对易砚盛赞有加。2006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中,考古人员在易县发现一处东汉时期古墓,出土一组1800年前汉代玉黛石研板,被专家认定为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代易砚。
“易水砚从汉代到明清一直长盛不衰,但上世纪80年代末,却在市场大潮中渐渐没落,唯一一家大型企业濒临破产。”张淑芬说。易砚发展陷入困境之时,张淑芬初涉这个行业,将面临倒闭的这家企业并购,建成集培训、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燕下都易水古砚厂。
2004年,随着企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张淑芬在易县燕下都易水古砚厂的基础上,创建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巧妙利用砚石上的天然石眼,采用平雕、立雕、浮雕、透雕等多种工艺,形成具有江南纤秀细腻、北国刚劲质朴相融合的独特风格。2006年5月,该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6月,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拓宽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易县是革命老区。在创业中,张淑芬决心立足家乡,拓展市场。她多次赴安徽、广东等地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专业知识,聘请砚雕专家来企业讲课授艺,让更多乡亲们学习掌握砚雕技艺。
2012年,张淑芬建起占地1000亩的中华砚文化博览城,主要包括易水文化产业街、易砚博物馆、易水砚传统技艺传习所、易水砚展览展销中心、易县万众邦创业孵化基地等项目,促进了当地及周边的经济发展。
目前,以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易砚产业链已经在全县形成,从业者万余人,产品不仅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广州、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还出口东南亚等地区。
传承创新,用易砚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在传统易砚雕刻中,雕刻作品多是小型器物,技艺手法相对单一。张淑芬带领团队突破传统工艺,首开巨砚制作之先河。
1996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张淑芬与丈夫邹洪利合作完成巨型《归砚》,重达6吨,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00年,她与丈夫合作完成30余吨的《中华巨龙砚》,被收藏在中华世纪坛。2006年,夫妻俩和多名制砚专家共同创作《中华腾龙砚》,重量约为80吨,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赋能。公司还相继开发石质茶海、文房用品、文房雅玩、观赏石、工艺包装盒等多项品类,深受市场好评。
2021年底,总面积约5000平米易水非遗体验馆落成。这里集易水砚非遗雕刻技艺培训、研学体验、研发生产等于一体,常年开设研发、传授、体验和交流类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制砚技艺、传统拓片、国学书法等非遗文化活动,成为第一批中国文房四宝技艺研学基地、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体验基地。
倾心奉献,既是致富带头人也是群众代言人
在传承易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张淑芬始终不忘一名企业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她通过发展易水砚文化产业带动就业,通过企业办学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通过爱心捐赠扶危济困,助力精准脱贫。多年来,张淑芬带出许多优秀的制砚人才,带动2个乡镇5个村近1000个家庭从事易砚文化产业;安置300多名下岗女工从事易砚文化产业;安排贫困村残疾人员学习雕刻,让他们拥有劳动技能重燃生活希望……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淑芬同时也是群众的代言人。近年来,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从2016年起,张淑芬经过多方调研走访,收集整理资料,提出关于推进均衡养老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养老模式探索等建议。为养老事业建言献策的同时,她也尝试以实际行动破解养老难题。2021年张淑芬开办易县第一家养老服务中心。2022年,投资兴办的3个日间照料中心也开门迎业,主要是给所在社区的老人提供餐饮、休闲等服务。她希望通过不断探索,打造村级养老示范点,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文字由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