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做新时代“大国工匠”【8】

【查看原图】
刘丽和徒弟们在井场巡井。刘博欣摄
刘丽和徒弟们在井场巡井。刘博欣摄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2023年09月14日16:16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老一辈大庆石油人在艰苦的石油大会战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企业精神,是黑龙江四大精神其中之二。作为新时代的大庆石油人,如何传承大庆精神、赓续铁人精神,大庆油田采油二厂采油女工刘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刘丽,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班长,中国石油集团技能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工作30年,一直扎根在采油生产一线,个人累计研发各类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38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3项,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装置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全国最美职工”“中国质量工匠”“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100多项荣誉,并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勤学苦练,传承精神筑匠心

刘丽生在大庆、长在油田,她的父亲是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与“铁人”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第一批创业者。父亲经常教育她,要“学铁人、做铁人,当个好工人”。

19岁入职的刘丽,立志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她总是揣着一本技术书,白天上井对照实物研究,熟记井口流程和实际操作规程,下班回家再把白天学到的知识整理成笔记,细细揣摩。工作中,她和男同志们比着干,手上的老茧越磨越厚,肩上的水泡消了又长,把队里所有岗位干了个遍,靠着拼劲、狠劲成为了一专多能的“岗位通”。

1997年,刘丽代表大庆油田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运动会。为了取得好成绩,刘丽给自己加码加量,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作为“左撇子”的她,为了练习使用右手弯剪刀,手上磨了一层层的水泡。在克服“左撇子”带来的操作不便后,刘丽一举夺得全国第三名,被评为首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技术能手。

潜心钻研,持续创新强匠艺

在刘丽心中,最让她痴迷的舞台始终是井场,把活干得“巧一点、快一点、好一点”一直是她工作的源动力。

2001年,刘丽负责全队50多口水井的洗井工作。当时洗井所需的工具又多又笨重,操作繁琐、不便携带。为了方便工作,她反复琢磨,想出了将撬杠、管钳、扳手和螺丝刀等合为一体的办法。于是,一件轻便实用的洗井专用组合工具应运而生。这第一次创新之举,让她获得了同事们的认可,感受到了革新的魅力。

在油田生产中,刘丽发现聚驱抽油机井口总是“脏兮兮”的,同事们一听说要换密封圈,个个都头疼。刘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一天,刘丽看到徒弟使用口红,转动口红底部,唇膏慢慢地露了出来。得到启示的她根据口红的内部结构,开始设计图纸、加工,不久后,一个新型“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便制作完成,并安装到了井上。

十几年来,刘丽先后对“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完成了5次改进,不仅让密封圈更换时间从过去的4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密封圈使用寿命从1个月延长到6个月,还使每口井日节电11千瓦时。这项成果先后荣获大庆油田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中国石油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

技传百家,倾其所能育匠才

“我们不要一枝独秀,我们要百花齐放。”刘丽认为,一个人能作的贡献是微小的,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播撒出去,发挥团队力量,辐射带动身边更多的同事和伙伴共同提高、全员创效,才能让“工匠精神”在油田遍地开花。

2011年8月,以刘丽名字命名的“刘丽工作室”成立了,她是工作室的领头人,从此有了一个新的“战场”。工作室不仅是传匠心、育人才的平台,还是搞革新、创效益的基地。为了使工作有的放矢,刘丽组织工作室的技师专家们到一线征集生产难题并立项攻关,汇集职工智慧,实施联合攻关,从根本上解决少数骨干单打独斗的问题。她还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全油田率先应用3D打印技术,使广大职工将革新想法快速变为样品,省掉了车、钳、铣、焊等多道工序,降低了革新研发的成本,提高了研发效率。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从最初的两人,发展为涵盖采油、集输等35个工种、拥有500多位成员的创新创效联盟;从只能做简单的小改小革,升级到“研产用”一体化创新模式。累计培训技能骨干1.5万余人次,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创效1.2亿元。“刘丽工作室”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入选“新中国70年最具影响力班组”。

刘丽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采油工人,做了该做的工作,组织上却给予我高度的认可,我十分感恩,更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将继续坚持把解决一线生产难题作为创新的源动力,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做一名新时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者。”(肖滋奇 赵聆言 谢牧天)

(责编:陈悦、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