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揭秘北京冬奥国家队战袍【9】

【查看原图】
北京服装学院科研团队请真人模特模拟速滑运动员动作,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冬奥会比赛服研制。 (人民网记者 于凯摄)
北京服装学院科研团队请真人模特模拟速滑运动员动作,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冬奥会比赛服研制。 (人民网记者 于凯摄)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2021年01月22日14:17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我国重大标志性活动,其筹备工作备受媒体关注。冬奥会上,运动员们身上的各色服装也是除了赛事之外另一道靓丽的风景。

2019年北京服装学院刘莉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刘莉科研团队研究内容涉及纺织科学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 (摩擦学)、热物理学、生物力学、体育科学六个学科,解决“快、护、暖、美” 四个关键技术问题和产品创新。

1月21日,人民网记者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探秘冬奥战袍从设计到功能研发的关键技术。

“快”针对的是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竞速类项目比赛服的综合减阻问题,解决多参数耦合条件下冬季运动竞速类比赛服装跨尺度协同减阻机制。

“护”涉及训练比赛过程中服装装备的保护性能。在展示的比赛装备中,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采用新型的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为运动员量身定制。它能有效保护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的抽打伤害。短道速滑比赛服则全身使用防切割面料,全面保护运动员身体,同时考虑肌肉压缩、服装减阻功能。

“暖”是冬季项目的普遍需求。刘莉介绍,这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提升纤维保暖率;二是使用主动加热技术。在展示的装备中,“堡垒”综合保暖系统集防风、防水、透气、耐磨多功能高效保暖于一体,装备包含主动电加热护脸、马甲、手套、袜子、坐垫。在-30℃的环境下,这套设备可持续作业180分钟以上,全方位保护人体。

“美”的展示里呈现了四件花样滑冰比赛服。每一件比赛服都是根据音乐主题、舞蹈设计、融合服装高级定制元素、按照运动员身体尺寸定制。设计上融合中国传统技法,充分传达中国文化。(人民网记者 于凯)

(责编:陈悦、常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