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

感知古代建筑的“生命”(文明之声)

徐怡涛
2020年02月22日10:5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感知古代建筑的“生命”(文明之声)

  图为山西晋城泽州崇寿寺释迦殿。

  图为山西晋城泽州崇寿寺释迦殿转角铺作。

  山西平顺龙门寺大殿。

  山西万荣县稷王庙大殿。

  山西长治上党长春玉皇庙。

  核心阅读

  古代建筑是不可移动文物中存世数量最多,占比最大的文物类型。

  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总数已达2160处,涵盖了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了中国古建筑的各种类型,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色。

  一代代人接续传承,通过科学解读古代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其成为可信的史料,融入历史、文化和社会研究之中,产生更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019年,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名单。762处国保单位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墓葬30处,古建筑280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其他12处。自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以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5058处,是从全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层层遴选出来的。

  无论是5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它们都是历史的印记,承载着悠久的中国文化,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古代建筑是不可移动文物中存世数量最多,占比最大的文物类型,对它们的发现、认知、保护和利用是一代代学者挚爱的事业。

  承载历史文化、传递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物质见证和空间场所

  无论是巍峨的宫阙、精巧的园林,还是乡野的寺庙、村镇的祠堂,都是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具有易见性和被感知性的文物。古代建筑因此成为承载历史文化、传递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物质见证和空间场所。

  1949年之后,国家力量开始投入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无数人的付出,为国家和民族保留下26万余处古代建筑遗产。

  目前,国保单位中古建筑总数已达2160处,涵盖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中国古建筑的各种类型,鲜明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色。早于元代的木构建筑,在现存古代建筑中仅占比千分之一,尤显珍贵。

  在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有两处我曾直接研究过的北宋木构建筑——山西晋城泽州崇寿寺、山西长治上党长春玉皇庙。

  泽州崇寿寺释迦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大殿前檐石柱上刻有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的捐柱题记。该建筑虽历经金、元、清代的多次修缮,但释迦殿的梁架、斗栱仍基本保持了北宋的原构,斗栱上的琴面昂、计心造、双瓣华头子、耍头、栌斗等形制,接近《营造法式》的相关形制。这一现象见证了《营造法式》颁布之后的十余年间,晋东南地区开始出现了由地方作法向《营造法式》的主流官式作法转化的历史进程。泽州崇寿寺释迦殿成为见证《营造法式》影响力、见证宋金时期建筑形制时空流变的重要证据,成为破解晋东南部地区宋金建筑分期的关键。

  与泽州崇寿寺释迦殿基本保持了北宋原构不同,上党长春玉皇庙前殿是一座历史层叠现象突出的建筑。

  上党长春玉皇庙前殿的前檐斗栱,属于北宋中期前后,早于泽州崇寿寺大殿。该建筑除前檐斗栱还留着北宋原构外,其他部位的斗栱和梁架在后代修缮时已基本被更替,如以大木作论,其北宋构件的占比不足40%,失去了北宋建筑的完整性。

  这种在一座建筑之上,前后檐斗栱年代不同、斗栱和梁架年代不同的层累叠加现象,源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榫卯连接构件,修缮时木构件皆可更换的建构特点。这一特点显著增加了中国古代建筑断代研究的难度,但也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的历史信息,凸显了建筑对历史进程的见证价值。

  科学解读古建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其成为可信的史料

  我们现在可以对这两处建筑的年代和价值做出清晰判断,源于与北京大学文物建筑专业相关的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付出。

  1998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开设了文物建筑专业方向。1999年,北大文物建筑专业方向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

  北京大学考古系领导诚邀我的父亲、梁思成先生的学术助手徐伯安,起草文物建筑专业方向的教学大纲,并担任任课教师。

  在父亲拟定的课表中,《营造法式》是他要亲自上的一门课。上世纪70年代末,为编纂《营造法式注释》,父亲曾到平顺龙门寺进行测绘研究。太行山中的平顺龙门寺汇集了五代、北宋、金和明清的古建筑,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第一代古代建筑研究者筚路蓝缕的写照。继承先辈的衣钵,重视考察实践,强调与古代建筑面对面的认知,是北大文物建筑专业主要的教学原则之一。

  每年,北大文物建筑专业的师生都要开展各类田野教学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对古代建筑敏锐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尤其是建立起与古代建筑的感情联系,感受古代建筑的“生命”。

  2006年,我带领北大文物建筑专业研究生在山西进行了一次田野考察,在时任长子县文物局局长苏林的帮助下,我们考察了长子县布村玉皇庙。这座古庙曾被用作粮仓,建筑构件都被白灰包裹,即便如此,庙内大殿所散发出的早期建筑气韵依然令人激动。此后的两年,我们在长子县开展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调查、测绘和研究工作。

  2007年,我们为长子县做了一份早期木构建筑的调查评价报告,鉴定了十多处宋金时期的木构建筑。这是自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数量最多的早期木构建筑集中勘定,但就在这份报告接近完成时,传来苏林局长去世的噩耗。至此我才知道,之前的两年里,苏林局长是在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丝火焰,努力照亮了长子县古代建筑研究的征途。

  2013年,布村玉皇庙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缮。每当给学生讲到布村玉皇庙时,我就会告诉他们,这处北宋建筑的价值能被发现、保护和延续,离不开一位逝者的心血与努力。

  一代代学人孜孜以求,以自身的探索,不断开辟古代建筑研究的新局面。

  北大师生2001年发现的宋金建筑平顺回龙寺,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我们勘定的长子早期木构建筑中,后有9处于2013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我们确证了原公布为金代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建于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是现存唯一的北宋庑殿顶木构建筑遗存……

  中国古代建筑是历史的产物,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和材料,承载历史,见证文明。一代代人接续传承,通过科学解读古代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其成为可信的史料,融入历史、文化和社会研究之中,产生更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供图:徐怡涛

  制图:蔡华伟

(责编:单芳、陈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