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

走进腾冲五合乡,为180位留守孩子建了一所学校【4】

2019年02月01日17:10 |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小字号
走进腾冲五合乡,为180位留守孩子建了一所学校【4】

过去二十年来,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形成和大规模劳动力的流动,让家庭的拆分和青壮年外流成为了常态,也因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远离父母的陪伴,缺少良好的教育资源,被“安置”在偏远的地区,在逆境中生长,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留守儿童”。

根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18年8月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有697万人,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其余的4%是由其他亲友照料的。

云南省腾冲市五合乡就是这样一个留守儿童聚集的典型村落。

那里坐落着一所比较简陋的小学,当地的大部分留守儿童就学于此,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学校地理位置偏远,财力紧张等问题,曾经的学校有一半的房屋属于D级危房,孩子们只能在有诸多安全隐患的教室里学习。

近年来,国家已陆续出台各种惠利政策,积极改善各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同时,社会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其中。比如在腾冲五合乡,自2016年起,学校的环境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一年,网易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资50万元,援建全新的综合教学楼,“腾冲市五合乡网易希望小学”正式成立。

吴昕就是曾去往腾冲参与支教的志愿者之一。今天,她和我们讲述了一些和留守儿童有关的故事。而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希望谈谈,关于留守儿童,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教育资源匮乏:心中有光,却无水土滋养

“当地师资比较匮乏,老师年龄偏大,大多没有科班系统的师范毕业。学校教授的课程跟县城比也有很大差距。”尽管随着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增加,这些孩子在生活学习中的硬件条件的确得以提高,但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依然存在。

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教育尤为重要,留守儿童往往生活在偏远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资源成为束缚他们的枷锁,但除了物质层面的援助,精神层面细致入微的关怀可能是孩子们更需要的。

吴昕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在支教过程中,有志愿者老师发现在学校的课程表上没有开设英语课,但对于英语却有着诸多好奇。于是,他们随后便开设了英语课,还加设了一些丰富课余生活的趣味课程,包括美术手工课等。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对英语学习极为热忱,会主动咨询一些单词怎么写,而更令人深思的是,最常被咨询的词包括:中国,爱,父母,家人,老师。

尽管孩子们在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情感缺失,但从这些单词里透出的阳光和爱,让支教老师们感动不已。在每个孩子的眼中,世界是温暖的,他们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表达他们深藏在心中的爱意,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表达方式,对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都是种奢望。

必须承认,留守儿童教育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课题,这个课题往往可以细化成几个方面的具象表现:

(1)缺失的家庭教育

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都有旺盛的求知欲,相比城市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在获取新知识的时候无法求教自己的父母,回到家中也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这对于求知欲强烈的留守儿童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2)教师综合水平不高

在五合乡网易希望小学中,我们了解到,全校共有180名左右的在校生,共有7、8名教师,但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大多数都没有科班系统的师范毕业。这意味着,虽然这些老师身兼数职,除了陪伴以外,无法进行更加系统和专业的教育。并且,由于常年生活在偏远地区,老师们接受、学习外界知识的这个过程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往往还是遵循着传统的方式。

(3)配套硬件跟不上

教育硬件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综合素质的高低。相比配置齐全,硬件丰富的城里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因为本身地处偏远地区,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很可能根本无法使用,而且很多老师自身都无法熟练的操作电脑,又何谈进行现代化的教学呢?

“知识改变命运”,可如果当知识获取渠道和条件完全不对等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改变命运的付出和代价未免太大了些,而教育的落后,也并非单纯靠刻苦就能够弥补。

留守儿童的生活另一面:“云陪伴”悄然兴起

教育离不开信息化,随着农村信息互联网化格局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也同样可以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而很多无法陪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也越来越多地选择用手机进行“云陪伴”,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进行通话或者视频。与此同时,往往因为对孩子缺少精神陪护,导致父母在物质方面会更加容易纵容孩子。

手机,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羁绊,然而,对于自制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而言,这种方式效果究竟如何,还值得商榷。透过一些报道,我们看到留守儿童在“一切为了孩子”的父母外出背景下,缺失了成长中最重要的亲情陪伴,也由此产生了一些与游戏、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媒介相关的网络使用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要“应对”之策,更要“解决”之策

“电子保姆”、“手机带娃”已经成为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新痛点”。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团队曾基于河南、江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做田野调查。通过长期的调研,研究团队发现,留守儿童的网络使用问题,是网络媒介与社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期停留在游戏、直播等网络媒介本身,而很少关注留守儿童童年生活应该包含的独立存在价值。

陪伴,是未成年人的必需品,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陪伴却是一年,甚至几年一次的奢侈品。由于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母也往往难以兼顾对孩子的长期教育和陪伴。在游戏、直播、短视频等网络使用问题背后,折射出的依然是留守儿童精神空洞、监护缺位、教育匮乏的现实问题。

因此,研究团队也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思路,从捍卫留守儿童童年生活价值的整体角度入手,让留守儿童得其所乐,建立家庭生活关怀,并且完善教育环境,才能根本上改变网络使用习惯。

除了给偏远地区的学校物质资助之外,网易同时也在凝聚更多社会力量一起走进大山,比如联合盛大街篮为学校援建爱心篮球场,再比如携手旺旺集团给孩子们送去了冬日零食和新春慰问。

辅助强制性的技术手段去管理和应对,同时从精神源头着手加强软性的教育和引导,联合社会、家庭逐步推动儿童自身独立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建立,才是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树立的正确思路。

春节已至,留守儿童迎回务工返乡的父母同时,也将又长大一岁,然而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终究应该少一些久违的重逢,多一些长情的陪伴。在各界建立共识的支援下,我们希望,这些孩子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春节。(赵建)

(责编:陈悦、单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