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城篇︱當萬裡長城遇見母親河

這是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3日攝)。

這是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地處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黃河於峽谷兩岸壁立千仞中穿流而過,蜿蜒於陡峭山崖上的明長城在這裡與黃河交匯,形成了長城與黃河“握手”的獨特景觀。

這是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2023年8月23日攝)。

這是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2023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2023年8月24日攝)。

這是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2023年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這是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拍攝的明長城遺址(2023年8月24日攝)。

這是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拍攝的明長城遺址(2023年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拍攝的明長城遺址(2023年8月24日攝)。

這是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拍攝的明長城遺址(2023年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這是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拍攝的明長城遺址(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拍攝的明長城遺址(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老牛灣墩,又名“望河樓”(2023年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這是老牛灣墩,又名“望河樓”(2023年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這是位於老牛灣附近的一座長城墩台(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這是位於老牛灣附近的一座長城墩台(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這是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拍攝的明長城遺址(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拍攝的明長城遺址(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拍攝的明長城遺址(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黃河老牛灣拍攝的明長城遺址(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在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拍攝的老牛灣景色(無人機照片,2023年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這是在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拍攝的老牛灣景色(無人機照片,2023年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這是從老牛灣沿黃河南下至山西偏關護寧寺附近的寺溝長城,這段長城邊牆沿黃河設立,也被稱為“黃河邊”(2023年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這是從老牛灣沿黃河南下至山西偏關護寧寺附近的寺溝長城,這段長城邊牆沿黃河設立,也被稱為“黃河邊”(2023年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這是從老牛灣沿黃河南下至山西偏關護寧寺附近的寺溝長城,這段長城邊牆沿黃河設立,也被稱為“黃河邊”(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這是從老牛灣沿黃河南下至山西偏關護寧寺附近的寺溝長城,這段長城邊牆沿黃河設立,也被稱為“黃河邊”(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這是從老牛灣沿黃河南下至山西偏關護寧寺附近的寺溝長城,這段長城邊牆沿黃河設立,也被稱為“黃河邊”(2023年8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這是從老牛灣沿黃河南下至山西偏關護寧寺附近的寺溝長城,這段長城邊牆沿黃河設立,也被稱為“黃河邊”(2023年8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來源:新華社  2023年12月19日15:57
(責編:單芳、常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