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中國色彩”——探秘秦始皇陵彩色兵馬俑修復

【查看原圖】
技術人員在研究秦俑俑頭彩繪還原修復后的效果(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技術人員在研究秦俑俑頭彩繪還原修復后的效果(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陝西省西安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有一間彩繪陶俑修復室。在略顯擁擠的修復室地面上,一堆陶俑碎片在工作人員的初步整理下,已經按照人體的大致結構擺放成形。旁邊的工位上,修復人員正使用細竹簽、手術刀、小筆刷等各式工具對附著了色彩的陶俑殘塊進行修復。

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復專家蘭德省介紹,每一件帶有彩繪的兵馬俑一經出土,就要經過X光射線探傷、超聲波檢測、三維圖像採集等程序,之后還要經過現狀記錄、清理、加固、拼對粘接、補全,然后繪圖、建立保護修復檔案、留觀等步驟,最后歸還考古及藏品管理部門,成為一位帶有“身份証號”的彩繪秦俑戰士。

考古顯示,兵馬俑的服飾上有朱紅、粉綠、紫、藍、赭等十幾種顏色。埋在地下兩千余年的彩繪秦俑經過火燒水淹,其彩繪層十分脆弱。出土后,隨著濕度和溫度發生變化,表面很快失水,漆面迅速卷曲剝落。除此之外,微生物、可溶鹽等因素也是引發秦俑褪色的重要原因。“彩繪兵馬俑的保護修復工作,就像醫院給病人看病,我們是兵馬俑的專科醫生,這間屋子就是博物院裡的‘文物醫院’。”蘭德省說。

目前,隨著對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的結束,新的修復工作仍在繼續。近年來,蘭德省和他的修復團隊已修復兵馬俑140余件。

(責編:陳悅、常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