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車村:湘西“惹巴拉”

【查看原圖】
這是1月7日拍攝的撈車村一景(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這是1月7日拍攝的撈車村一景(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來源:新華社  2022年01月25日15:04

一場冬雨過后,有著200余棟青瓦木結構民房建筑的撈車村格外寂靜。木結構涼亭橋、擺手舞廣場、土家織錦……記者走進撈車村,濃郁的土家族文化氣息扑面而來。

偏居於武陵山腹地的湖南省龍山縣苗兒灘鎮的撈車村如何守護傳承本土文化,故事還要從保護木房子說起。

“大概在10年前,進村交通慢慢改善,鋼筋水泥等建筑材料能夠運進來了,寨子開始出現拆舊建新現象。”村支書向福孝說,獨具特色的木房子承載民族記憶,是土家文化最重要的體現之一,如何規范保護成了村內的“頭等大事”。

讓保護成為自覺行動,關鍵要讓老百姓看得見實惠。苗兒灘鎮鎮長盧勝杰介紹,群眾改建或新建木房子,按照一定的建筑面積上限,由政府出資每平方米補助400元,同時完善村級污水管網,實現道路硬化、亮化,在保護村寨原有風貌中,發展民族特色旅游。

村民尚順林是受益者之一。2016年他規劃建新房,按照進度已建好了一層磚房,在了解整個撈車村發展規劃后,他立刻將磚房拆掉,改建木房。如今,他一棟兩層共360平方米的房子矗立在村口,在旅游旺季時,自家經營的小商店、民宿等生意紅火。

有形的木房子守住了,無形的土家文化更要傳承。67歲的村民劉代娥是土家織錦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也是撈車村土家文化“代言人”。她12歲入行,潛心鑽研一輩子,織機上,隻見她神情專注,挑針穿線。土家織錦挑織工藝全憑自己設想,無需藍本,常見的100余種圖案她早已爛熟於心。

“每個圖案背后都有故事,記載著土家文化和歷史,隻有把每一件作品打造成精品,才能將土家文化更好傳承下去。”劉代娥說。多年來,她不斷向外推廣、展示,收徒授課,不少年輕的愛好者慕名而來,古老的土家織錦煥發生機。

換乘鄉村振興發展“快車”,讓鄉村旅游更具特色,撈車村建成了旅游景區,致力於打造成土家文化展示地。2020年7月,撈車村備好工作室,請來隔壁鄉鎮的土家“紅人”田劍英助力活動展演,宣傳土家文化。

穿土家服、說土家語、唱土家歌、吹奏土家樂器“咚咚喹”、跳土家擺手舞……34歲的田劍英有過多次外出展演土家文化的經歷,年輕富有活力的她已成為撈車村一張靚麗“名片”。

隆冬時節的撈車村,山水含情,景美如畫。現在,這個小山村更為外人所知的名字叫“惹巴拉”,在土家語裡,“惹巴拉”意為“美麗的地方”。(新華社記者柳王敏、張澍婧)

(責編:陳悅、楊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