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山谷。一條路,蜿蜒曲折如蒼龍,一頭扎入谷底村庄,一頭通向群山之巔。這是下庄村的出山公路。
“我干了40多年村干部,最大的事情就是修了這條路。”重慶市巫山縣下庄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舉目四望。那片山,曾將祖祖輩輩死死困住﹔山上,埋著6個為修路犧牲的兄弟……
16年前,毛相林率領100多名下庄村民,硬是用雙手在山中鑿出了這條8公裡長的公路。接著,毛相林和村民們不等不靠,敢想敢干,決戰貧困,續寫“愚公移山”新篇。
“摳也要為子孫后代摳出一條路來”
1997年,38歲的下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毛相林,作出驚人決定——修公路。
下庄村位於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被四面千米高山絕壁合圍,猶如坐在一口井中,修路難如登天。
當時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條“108道拐”的古道,去縣城一來一回至少4天。住在“井底”的近400名下庄村民,近一半人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貧窮閉塞成為下庄人難以擺脫的宿命。
“咱不能一直當窮漢,就算再難,我也要帶頭沖一沖。”毛相林在村民大會上給大家鼓勁:“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這輩人修不出路來,下輩人接著修,摳也要摳出一條路來。”
那年冬天,改變下庄人命運的這條路開工了。全村青壯年帶著工具和干糧上山,吃住在山洞,睡覺就在腰間拴根繩子,另一頭在老樹根上打個結,以防夜裡翻身掉下懸崖。為了早日修通公路,毛相林在山上住了3個月沒回家。
修路遠比想象的難。四周陡峭岩壁,很難找到落腳之地,膽子大的腰系長繩站在籮筐裡,吊在幾百米高的懸崖邊鑽炮眼,先炸出一小塊立足之地,再用鋤頭、鋼钎和大錘,一塊一塊把石頭鑿下來。
村民楊亨雙回憶,有一次鑽炮眼,他站在懸崖邊,腿抖得凶,頭頂還不時掉碎石。就在那時,毛相林說,你們都別動,我先下去探探底,一個人系上繩子下去了。工地上,遇到危險情況,毛相林總是第一個上,最重的活總是他帶頭干。
“路必須修下去,人不能白死”
開工修路第三年,不到兩個月,接連有2名修路的村民獻身。
26歲的村民沈慶富,在修路時被一塊巨石砸中,滾下幾百米深的山谷。安葬沈慶富沒多久,專門從外地回鄉修路的36歲村民黃會元,也被滾落的石頭砸中。
村民自發前來,為黃會元送行。看著黃會元悲痛欲絕的家人,毛相林無比愧疚,他聲音顫抖著問大家:“如果再修下去,可能還要死人。今天大家表個態,這路到底修還是不修?”
“修!”有人大聲吼道。回應的人,正是黃會元的父親黃益坤。“我兒子死得光榮。路必須修下去,人不能白死。”老人說。
在場所有人舉起了手。毛相林忍住淚水,立下誓言:就算我們這代人窮10年、苦10年,也要把路修下去,讓下一代人過上好日子。
此后,又有4名村民為修路獻出了生命。為早日走出大山、拔掉窮根,下庄人沒有退縮。2004年,在毛相林帶領下,下庄村人用了整整7年時間,終於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8公裡長、2米寬的機耕道。
這是他們走出大山的路,這是他們走出貧困的路——下庄人祖祖輩輩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還要讓外面的人走進來”
雖然出山公路通了,但在當時,大多數下庄村民還生活在貧困線下。毛相林“趁熱打鐵”,帶領村民種植柑橘,力爭盡快脫貧。
不曾想,村裡的500畝柑橘生虫,幾乎絕收。毛相林召開村民大會,當眾檢討:“發展產業不能靠蠻干,做事不怕失敗,關鍵是要從失敗中找到原因。”
村民們又一次支持他。大家說,當年修路那麼苦都過來了,現在這點困難算什麼?
縣裡派來了柑橘栽種技術專家,手把手培訓村民。幾年后,村裡柑橘產業“起死回生”,去年柑橘產量接近40噸。今年的柑橘就要上市了,毛相林說,產量比去年還高。
今年61歲的毛相林,把最好年華獻給了這片土地。2015年,下庄村整村脫貧﹔到2019年底,全村累計64戶269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為0.29%,人均收入達1.2萬元。
從這條路走出的年輕后輩,正在接棒家鄉的振興事業。29歲的毛連長,回到下庄做電商,叫賣柑橘、西瓜等土貨﹔27歲的彭淦,是下庄走出去的第一批大學生,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教師……
毛相林還有更大的夢想:不單下庄人要走出去,還要讓外面的人走進來。近年來,巫山縣發展鄉村旅游,下庄村19棟農房改造成民宿,開始接待山外來的游客。“再過兩三年,旅游搞起來,我們的收入還會翻番。”毛相林信心滿滿。(新華社記者韓振 周文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