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思州石硯傳承基地,現年23歲的工人師傅楊亮和工友們正在車間用手工打制思州石硯。楊亮來這裡從學徒做起,如今已快4年時間。據楊亮介紹,每天工作從早上8點鐘開始,到下午6點鐘結束,有時候晚上需要加班,每月月底會放兩天的假。
產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的思州石硯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因其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深受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據了解,思州石硯古稱金星石硯,又名思硯,因硯材產於古思州治地(今岑鞏縣思陽鎮)而得名,最早名傳於唐代,據史料記載,上古帝嚳時期季仲所用的“蠻溪硯”,東晉王羲之所用的“蠻溪石硯”,唐宋時期的“黑端”和“珙璧”,明清時期列為貢品的“金星石硯”等都產於岑鞏縣。
據楊亮稱,制作一方(塊)思州石硯,從採石、選料、制胚到制成硯台,需經歷30多道繁雜的工序。工匠會根據每塊石材的大小、紋理、造型等,設計雕刻出不同的造型和各種精美的花紋、圖案。因此,每件思州石硯工藝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品。
楊亮介紹,打制一方石硯所耗費的時間主要取決於石硯的大小和復雜程度。當天他打制的這一方硯台就需要差不多20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楊亮一個月時間一般隻能打制一到兩塊硯台。在這近4年的時間裡面,楊亮打制了有兩百方(塊)硯台。
據了解,目前岑鞏縣內思州石硯制作人員有200多人,這些工匠在當地“鄉土人才”項目的大力扶持下,解除了生產和銷售的后顧之憂,讓思州石硯制作這門古老手藝重新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