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玉器裡隱藏的遠古秘密
碧玉C形龍——“中華第一龍”
玉,從遠古至今,一直承載了中華民族對於生命與大地的渴望。距今約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屬於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玉在其中又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突出體現了近年來對遠古文明在新的思考維度的最新挖掘成果。展覽通過紅山文化出土文物與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等的對比,深刻揭示了西遼河流域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要沖地位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的重要影響。
牛河梁遺址和紅山文化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讓學界對文明起源產生了高度關注。紅山文化是怎樣的文明形式?這是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和文明探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不妨先從龍入手。
玉玦形龍
“中華第一龍”
在所有遠古的玉器造型之中,龍的形象一直非常突出且具有巨大的神秘性。可以說,研究龍的起源是打開華夏文明起源奧秘的一把鑰匙。龍由豬而來,紅山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明証。這也許與整個東方文明的起源有著密切的聯系。
紅山文化最早的發現地在今天內蒙古的赤峰市紅山,故有此命名。紅山為紅色花崗岩,海拔隻有665米,但波及方圓一萬余畝的土方。從河流分布上,紅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遼河上游一帶,距今已有5500年至6000年。除了在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地區有集中發現,其他地域也有分布,主要范圍是東起遼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涉及到極為廣大的區域。歷史上,這一大片土地上留下了各個民族行走的痕跡。匈奴東胡、鮮卑拓跋、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騎著駿馬從此南下,在中原大地上卷起烽火。玉豬龍是紅山文化典型的器物,類似形狀的玉器不斷問世。這些豬頭蛇身的龍,保留著豬特有的形象特征。展廳中精心安放的幾件重要展品無不體現出這一特點。
1971年8月,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的農民張鳳祥挖土時發現了一件形似馬蹄狀的物件。由於剛出土時沾滿了泥土像個生鏽的馬蹄,於是這位農民帶回家拴上一根繩子后交給了孩子當玩具。沒想到這個玩具竟然是一件國寶,一件了不得的國寶。這個形似馬蹄的玉器名叫碧玉龍,通身由岫玉制成,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它的制作工藝精湛,龍體背正中有一圓形穿孔,經過考古人員的試驗,如果穿繩懸挂起來,龍骨尾部恰好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從時間上來看,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能夠體現龍文化的實物。
展廳裡一件玉玦形龍,身體蜷曲,額頭隆起,吻部前凸。除了頭頂的三角莆大耳、大眼以及吻部的多道皺紋,由較為簡潔的陰線刻劃,其余各處光滑而無紋飾。首尾之間有橫向窄缺口,這缺口並未斷開,仔細查看,會發現內緣相連。頸部與背部有一個對鑽小孔,可穿繩系挂在身上。這件器物最大的特征是背部有仿佛血沁過的紅色。在透光的情況下觀看,異常漂亮。
而另一件玉玦形龍,為20世紀70年代在牛河梁遺址採集所得,是此類玉器中體形較大,形制規整,且唯一雕有牙齒的一件。整器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土沁。龍體蜷曲,首尾相連,通體渾厚圓滑,造型粗獷。豬首形象逼真,肥耳,圓眼,闊嘴,吻聞前突,口微張,露出獠牙。面部磨出有平凹變化的瓦溝紋,以陰刻線表現出眼圈和皺紋,線條勻稱流暢,中央為管鑽的大孔,背部有桯鑽的小孔,兩孔均為兩面鑽,可穿繩系挂。此類玉雕龍形象,現在亦有學者認為是熊首。
玉雙連璧
周公旦為周朝第一個“塚宰”
若涉獵新石器時期文物,都會接觸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藏品——玉豬龍,它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是遠比夏商還要古老的年代。那麼,彼時的人們為何要把豬與被視作權威的龍擱在一起為玉器命名呢?它們二者之間有著怎樣關聯呢?
遠古器物上的紋飾大抵離不開它所處的時代環境。早期的人類與凶猛的野獸在力量對比上並不佔優,因此,凡是強大凶悍、勇猛霸氣的野獸,都會成為人類崇拜的對象,他們通過把這些野獸的形象雕刻進玉器、陶器,甚至武器上,以期獲得更大的力量,凶悍的豬便是其中之一。
再往深了說,也許能得出更為具體的答案。如果探究曾經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部落,會發現他們有這樣一種說法:那些生前具有豬稱號的部族首領死后才會變成龍!豬與龍就這樣被勾連起密切關系。考古工作者依據文物推斷出紅山文化已經是傳承有序的一種文明,延續到殷商時期,在著名的婦好墓中就出土了很多玉龍,形狀酷似紅山文化玉龍。
周人其實也有豬的崇拜習俗。在《周禮》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表達“天官塚宰第一”,這說明在周天子所設立的各類等級之中,最高的長官叫作“天官”,本名是“塚宰”。《尚書·周官》記載:“塚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也就是說,塚宰代理天子之權,管理著眾多有豬稱號的部族國家首領。著名的周公旦即是周王朝第一個“塚宰”。
玉人
文化輻射力串起中華文明
紅山文化並不是這片遼闊大地上唯一的東方文明。自北向南,從不同地域的考古發現可知,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始終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這是東方文明起源發展的總規律。華夏文明不斷從北向南擴展。以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例,分處南北兩地,相距十分遙遠,年代亦相隔千余年,但這兩個史前文明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眾所周知,紅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6000年,良渚文化距今4300年至5300年,它們在時間上是先后出現的,但在原始部落崇拜上,都出現了豬的形象。
良渚文化中的“神徽”,其實就是豬臉的造型。雖然良渚文化比紅山文化晚了1000多年,但在文化的傳承關系是顯而易見的。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制作得更加精良,更加規整,達到了令人無法思議的程度。這兩種史前文化相隔如此之遠,為什麼說是一種傳承的關系呢?這就需要談一下位於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發現的史前文化。
這個遺址處於長江下游北岸,是傳統農耕區域。但從出土文物可以看出,統治者很可能來自遙遠的北方地區。凌家灘文化中也有豬崇拜的習俗,同時又將鳥的形象與豬結合起來,表成了雙豬鳥器。另一個考古器物是代表王權的玉鋮,這說明這裡曾經是一個大型盟邦國有的權力中心所在核心區域。凌家灘遺址處於江淮大平原上,正好居於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的中間點上。一條十分清晰的文明傳播路線呈現在我們面前。
徜徉在本次展覽一件件久遠的玉器之中,不由得使人驚嘆華夏文明強大的生命力與文化的輻射能力。越來越多的考古証據表明,在這一片中華大地,在史前時代,各區域的文化猶如天上的繁星,串聯起我們今天文明最早期的燦爛。
觀展Tips
“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找到新線索,遼西發現五千年祭壇、女神廟、積石塚群址。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展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30多年前刊登在《光明日報》頭版的這則新聞宣告中華古史文化取得又一巨大進展的開端。
如今,這批當年令無數中華兒女為之歡欣鼓舞的珍寶,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它所承載的文明的承繼者們晤面。展覽分為禮重在祭、唯玉為葬和文明曙光三個單元,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余件,結合考古現場圖片和建筑過程復原,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位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
展品中既有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碧玉C形龍和玉玦形龍,也有紅山文化獨具特色的玉斜口筒形器和玉勾雲形器,還有展現紅山先民制陶最高水平和精湛技藝的彩陶形器、彩陶蓋瓮,系統展現了紅山文化的完整脈絡和獨特內涵。(王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