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在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開展。
儺,在中國是一種世代相承的悠久文化現象,濫觴於史前,核心禮儀形成於商周,歷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它以鬼神信仰為核心,以各種各樣的請神驅鬼活動為表象,目的在於驅鬼逐疫、祈福禳災。隨著社會的發展,儺慢慢地向民間藝術形式過渡,從娛神轉為娛人,宗教功能逐漸淡化。它以戲曲、舞蹈等為表象的諸多形式,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儺更是廣泛分布於民間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了分布在全國十余省份數十個與儺有關的戲劇、舞蹈、手工技藝等項目。
本次展覽分為“儺之歷史”、“儺之韻味”、“儺之表情”三個部分展示絢麗多彩、異彩紛呈的儺文化歷史,共展出珍貴文物141件套,包括漢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瑤族、土家族、水族、毛南族、朝鮮族、布依族等十幾個民族數十個種類的面具,還有儺戲表演時使用的寶劍、法鈴、香瓶、銅號等道具和古朴精致的儺戲服裝。展覽通過大量珍貴的實物、圖片,帶領觀眾回顧儺的歷史發展脈絡,領略不同時期和地區的藝術魅力,解讀儺戲和儺面具的藝術內涵,向觀眾展示儺文化的豐富、生動與多彩。許建梅/攝 (此圖片為攝影師獨家供稿,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