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戰而行的“科研利劍”——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科研創新記事【3】

【查看原圖】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西藏墨脫與邊防戰士一起參加徒步巡邏,實地了解軍需保障需求(2017年9月16日攝)。  新華社發(謝先達 攝)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西藏墨脫與邊防戰士一起參加徒步巡邏,實地了解軍需保障需求(2017年9月16日攝)。 新華社發(謝先達 攝)
來源:新華社  2020年10月12日09:57

金秋九月,某海域。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研制的某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在參加演練時,在失去地面和海上基站依托的情況下,成功實現與后方指揮所的通聯。

軍事通信網絡作為連接武器平台的“神經系統”,是奪取信息化戰爭優勢的關鍵一環。為打造安全可靠的“戰場神經”,負責這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帶領團隊瞄准作戰需求一干就是30多年。

“奮斗在新時代,唯有隻爭朝夕、加倍努力,用實際行動回報習主席的深情厚愛和殷切囑托。”在尹浩心中,那一天永遠不會忘記---

2018年5月16日,習主席視察軍事科學院,指導並勉勵大家,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堅持理技融合、研用結合、軍民融合,加快發展現代軍事科學,努力建設高水平軍事科研機構。

從那以后,尹浩就帶領團隊運用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探索實踐基礎理論與技術手段融合創新,牽頭展開某型信息系統建設。八一前夕,這一系統新版上線試運行,為推動戰略規劃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作為這輪改革調整重塑重構重建的綜合性研究院,如何釋放改革效能、發揮融合效應、破解轉型難題,形成統一的建院興研總體思路,成為研究院黨委班子面對的首要難題。

在深入調研、集思廣益的基礎上,院黨委多次組織專家展開“頭腦風暴”,打出系列組合拳:

——圍繞“我是誰、我在哪、往哪走、怎麼走”等問題,開展建設發展大討論,形成一套符合各單位實際、具有系統工程特征的建院興研總體思路。

——常態化組織議戰議研會,樹牢研戰導向,制定研戰標准,糾治和平積弊。

——跨域組建聯合團隊,統籌全院科研資源,探索實踐科研力量聚合、科研條件整合、科研領域融合路徑。

……

“砍掉7項,調整10余項,這是我們為戰而研的第一步措施。”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王長富說。作為一個職能轉型、領域拓展的研究所,不去多爭取任務,反而把到手的“菜”給倒了。

令王長富沒想到的是,所裡的思路與院黨委不謀而合。於是一場主動“瘦身消腫”,學科“削枝強干”的行動迅速展開。研究院利用“十三五”規劃中期調整契機,組織專家對各類庫存項目進行對戰斗力貢獻率的評估,主動砍掉600多個科研項目。

與此同時,研究院組織科研人員赴軍委機關和各戰區、軍種部隊調研需求,建立協調對接機制,論証形成了一批帶有“戰字號”屬性的重大科研項目。

緊扣軍事智能發展主線,中國工程院院士、某研究所研究員於全召集研究院內多個領域的頂級專家展開聯合攻關。他們決意劍指聯合作戰體系短板弱項,聚力突破人工智能、指揮協同、人因材料等多項關鍵技術。

年輕的高級工程師李峰帶領團隊成功舉辦了首屆軍事物聯網創新發展論壇。如今他正帶領著年輕的團隊,圍繞解決戰場數據獲取難題,一邊研究物聯網技術在各作戰環節的應用場景,一邊圍繞關鍵技術開展創新。談起他全身心投入的軍事物聯網事業,他豪情滿懷:“戰場物聯,致勝未來。”

創新、創新、創新,小到戰場上的一粥一菜,大到關系戰略走向的頂層體系,創新已成為系統工程科研人員的不懈追求。

大年二十九,某研究所工程師張宗興聞令而動,扛起背包,“逆行”武漢。對自己參與研制的帳篷式實驗室能否經受抗疫檢驗,張宗興和同事充滿信心。在第一時間搭建完成后,他們就開始了日夜不休的設備保障……帳篷實驗室迅速形成了日檢500人份以上的核酸檢測能力,為疫情防控早發現、早確診、早隔離、早收治起到關鍵助力。

為讓油箱練就“金鐘罩鐵布衫”,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安高軍和他的團隊,在實驗室一待就是好幾天,一種新型阻隔防爆材料終於誕生了。在一次實裝演練中,這一成果防爆性能得到充分檢驗,被參試官兵稱為戰車“新鎧甲”。

供電保障是長期困擾偏遠部隊備戰訓練的老大難問題。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何建設多次深入高原島礁實地勘察,大膽提出使用光伏、波浪能等新能源技術方案。他和團隊一遍遍調試,找不到施工隊,就自己上手干……為讓部隊能夠獨立操作使用,他堅持手把手教方法、心貼心傳經驗。

“作戰需求來源一線,科研方向來自官兵,因為他們最有發言權。”研究院每年都要組織科研人員攜帶新研裝備,赴部隊開展實戰化檢驗。在極高、極寒、極潮、極熱等環境中,他們與部隊官兵一起巡邏站崗、摸爬滾打,現地檢驗裝備性能。

2019年冬天,在滴水成冰的北國邊關,科研人員身著新研制的防寒服,與執勤官兵乘坐雪地車一同巡邏,收集冬裝保暖方面數據。野外溫度達零下47攝氏度,他們一工作就是大半天。

“這趟邊防之行,收獲很大,一路上收集的試驗數據,為我們下一步新研被裝的改進、完善、優化、定型指明了方向。”時隔一年,大家依然興奮不已。

為完整體驗新研裝備的作戰環境適應性,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華帶領科研團隊,嵌入式跟隨一線部隊執行為期8天的巡邏執勤任務。他們爬高山、穿叢林、越障礙、蹚河溝,忍受蚊虫、螞蟥叮咬,卻高興地說:“基層官兵對作戰服裝、單兵防護裝備、野戰食品提出的意見非常寶貴,必須傾注心力創新改進。”

“切實為戰斗力建設服務,才是向習主席最好的匯報。”組建以來,系統工程研究院已有數十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進步獎,收到軍委機關和一線部隊感謝信近70封。目前,他們正加緊推進后續科研項目,努力為部隊戰斗力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新華社記者王逸濤、張金娟 解放軍報記者康子湛

(責編:單芳、牛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