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相當於半個北京城的人口,每天流動在城市的地下隧道中。近700公裡的地鐵線網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幾乎地面每條主干道的下方,都有地鐵經過。
多條地鐵的運行間隔已不到2分鐘,接近了“極限”。一扇車門的故障,可能會累及數條相鄰換乘線路,甚至拖慢整個早高峰。
因此,城市入睡后,一大批“地鐵人”的工作才剛剛開始:車輛檢修、信號系統維護、鋼軌打磨……今年北京地鐵延時運營后,這些工序的運轉節奏愈發密集緊張。
“病歷本”
人機結合為每輛列車預測病症
“這麼晚還有地鐵,真好”。
北京“夜間經濟13條”出台后,地鐵也迎來了夜班時代。每到周末,地鐵1號線、4號線、7號線都運行到次日凌晨。
“夜間檢修可用時長縮短了一小時,可該做的檢查一項也不會少。”盛銘驊手底下的“活兒”頻率明顯加快。
盛銘驊是古城車輛段列檢庫的檢修員。8月的一天夜間,1號線司機陳石駕駛最后一班車結束了運營。他擁有13年駕齡,安全行駛三十余萬公裡,1號線運營的3種車型全都開過。
陳石開回列檢庫的列車,就由盛銘驊和同事“接應”,在切斷了750伏的高壓電之后,“體檢”正式開始。
每列地鐵列車長120米,由6節車廂、10萬多個零部件組成。每列車的車頭上都有一個NFC碼,盛銘驊手持終端機輕掃,車輛當日的報修情況和此前的維修記錄出現在屏幕上——該車“健康狀況”良好,沒有故障報修。
但這遠不意味著工作結束。按照規程,盛銘驊還要確認列車廣播、空調是否運行良好,車輛部件是否鬆動、磨損等。一位檢修人員繞行車輛一周,另一位進入車廂底部,從前至后對車輛進行全面檢查。
地鐵1號線的70組車,每天都要不間斷人工採集“疾病數據”:針對季節變化對地鐵造成影響的分析判斷,包含每列車維修保養記錄的“門診病歷”,等等。
盛銘驊等檢修員們多年努力的“成果”,是建立了一個大數據系統,它能夠為地鐵列車“預測病症”。比如,在氣溫高、空氣潮濕的夏季,列車廣播、門控器一類的電子元器件的工作能力會受影響,容易發生故障。檢修系統就能根據季節變化,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檢查時,隻需要用終端機輕輕一掃,就能清晰查看列車情況,並對重點問題進行復查。
不過,雖然修車過程已從“翻書、查電路圖”進化為使用智能終端設備輔助,但檢修人員的經驗依舊不可缺少。
幾天前,盛銘驊對一輛地鐵列車進行交接試車時發現,車門雖然能夠開合,但距離完全開啟就差那麼幾厘米。多年的經驗告訴他,車門很可能卡住異物了。果然,拿著工具一通鼓搗,盛銘驊從車門的縫隙中掏出了一個已經擠變形的書包小挂鏈。
“乘客坐地鐵時看見車門邊有個瓶蓋,可能認為只是個垃圾,而在我們看來,這就是可能導致列車延誤的‘定時炸彈’,肯定要撿起來。”盛銘驊說,硬幣、瓶蓋、雨傘頭這些雜物,一旦掉進車門縫隙,很可能造成車門機械故障,進而導致列車延誤。
“信號醫生”
設備性能測試不能有一絲鬆懈
為地鐵安全保駕護航的,不僅有盛銘驊這樣的列車檢修員。遍布在列車以及全線軌道區間裡的信號機、計軸和道岔等通號設備,就像是人體的一個個“神經元”,構成了復雜又精密的地鐵“通信網絡”——地鐵通信信號系統,最終實現了列車的自動運行、監督和控制。
京港地鐵通號維修部室的員工郭真真,就是這些“神經元”的專職醫生。
8月的凌晨,十二點半。幾趟跑完末班的列車陸續回到位於大興區的4號線馬家堡車輛段。此刻,不少上班族已經沉沉睡去,郭真真卻迎來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
她熟練地避開障礙物,鑽入地鐵列車的檢修坑道,郭真真拿出一把鋼角尺,開始對列車定位天線進行日常的檢修工作。她的任務是測量定位天線的感應距離(正線運營的列車就是通過定位天線對軌道裡信標的感應來確定位置)。定位天線的感應距離是判斷設備性能的重要參數,兩者間的距離允許有一定浮動,若超出標准范圍就可能導致列車位置丟失,也就是在“運行圖”上找不到這列車,輕則“堵車”,重則直接影響行車安全。
前幾年的一個冬天,由於天氣惡劣,4號線高架段上一批信號設備發生故障,給地鐵的運行安全帶來了隱患。接到維修任務后,郭真真和同事連續去了兩、三周,每次都得是列車結束運營后的深夜,頂著大風、拎著幾大箱工具,沿著深一腳淺一腳的軌道走到維修區間。
隨著地鐵運行可靠性提升,這樣的應急搶修頻次逐漸減少。為保障信號設備安全運營,維護保養也是通號人員的工作日常。每天深夜地鐵運營結束,列車回段,數千根信號線纜,從輸入電壓、絕緣性能測量,到整個信號控制圖紙分析,郭真真不能有一絲鬆懈。“每一個設備都有自己的性能指標,從最直接的外觀確認,到復雜的性能測試,最小的指示燈異常都必須引起警覺。”
“鋼軌火花”
通過打磨讓鋼軌圓潤如初
4號線西紅門站,一場降雨來襲。細密的雨滴砸在露天高架段鋼軌上,打磨車的探照燈穿透水霧形成兩道光柱。車前,王永通正彎腰用卡尺測量鋼軌的平整度。
在郭真真工作的京港地鐵所轄的各條線路上,每晚都有幾列黃色內燃機車,拉著王永通這樣的工作人員各處穿梭。每天的工作地點不一樣,目標隻有一個——通過打磨,讓鋼軌圓潤如初。
王永通是京港地鐵高級工務維修督導。地鐵列車行駛時,由於車輪摩擦,鋼軌上會形成一片壓一片的魚鱗狀裂紋,如果不及時打磨修復,裂痕可能向內部延伸,嚴重的話會導致斷軌險情。
“來,這塊兒還得再多打磨一下。”王永通揉了揉流入了雨水的雙眼,拿起對講機給同事布置了工作,仔細檢查完隨身攜帶工具,他攀著扶手兩三下就爬上了打磨車。半分鐘后,打磨車的砂輪再次轉動,冰冷的鋼軌上火花四射。
打磨鋼軌時,區間內其他工作都將暫停。“打磨作業是全線最后一項工程,每天都要在軌道斷電后進行,時間必須控制在凌晨0點半到3點半的‘天窗期’。”王永通說,為了保障修復效果,打磨車一晚上隻能工作300米,遇到曲線多、彎度小的路段,前進速度還會更慢,“小半徑曲線是打磨的重點,由於彎度小,傷損更加頻發,遇到特別復雜的區間,還要舍棄大型機械,推著小型打磨車手動作業。”
“高架段雖然有時候會碰到下雨,但我們最大的敵人還是地下區間內的煙塵和噪音。”王永通說,由於地下段空間密閉,打磨車開工后,砂輪和鋼軌摩擦產生的噪音就直刺耳膜深處,一旦需要下車檢查,溝通之間全得靠喊。
凌晨3點30分,雨已經完全止住,東邊的天空中隱約看到一縷光亮。打磨車拉著王永通和同事們返回車輛段休息。一個小時后,4號線的首趟“蹚道車”即將發車。
“聽聲辨傷”
巡線工對每顆螺絲位置諳熟於心
幾乎在鋼軌打磨的同一時刻,7號線焦化廠站內,巡線工王濤正拿著手錘對著鋼軌連續敲擊,“鐺鐺”聲順著軌道一直傳向遠方。他的工作是“聽聲辨傷”,即通過肉眼和雙耳排查正線中軌道、線路等設備有無病害、損傷。
每天23點,隨著作業時間臨近,王濤換上絕緣鞋、穿上反光背心,檢查工具包內的裝備,“長期黑白顛倒工作,一到白天就犯困,可每天夜裡眼睛亮得放光。”
結束運營的地鐵軌道已完全斷電,不過作為每天都必須遵守的規程,進入正線前,王濤仍謹慎地將一根測電器檢測接觸軌是否斷電。兩次測驗之后,測電器上指示燈沒有亮起。
作為巡線工的必備武器,王濤工作時,手中會拎著一把鋼軌檢查錘,木質錘柄已經握出了“包漿”。
每天巡線時,王濤邊走邊用鋼錘敲擊鋼軌,側耳仔細聽聲音,“就跟買西瓜用手輕拍聽回聲來看熟不熟一樣,我們也需要通過聲音反饋來判斷鋼軌有無損傷,這裡面的很多經驗都依賴老師傅和我們‘口耳相傳’。”遇到存疑的聲響,他還得蹲下身、甚至趴下去反復核查。每到鋼軌接縫處,他就停下用手中電筒照一照,再敲敲旁邊的螺栓。走的次數多了,王濤對這段區間內的每一條線路、每一顆螺絲應該在的位置都諳熟於心。
王濤的背包不大,可算得上是個“百寶箱”,除了檢查錘、手電筒、扳手這樣檢查必備的工具,常規的一些小零件他也習慣帶在身上,“發現簡單的問題,我們隨手就可以快速處理,遇到特別嚴重的傷損就需要立即反饋,連夜換軌。”
三伏天的夜裡,越往隧道深處走溫度越高,地下溫度也能接近33℃,而且密不透風。凌晨三點半,王濤完成了巡線任務,從隧道鑽出來時,后背早已濕了一大片。
“2分一班”
每處調整都需要眾多崗位協作付出
早上4點37分,北京地鐵1號線的“蹚道車”從古城車輛段出發,在當日正式運營前對軌道進行最后的安全性測試。一個小時后,1號線首班車安全駛出。
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的大廳,已連軸忙了一宿。非運營時間,地鐵行車調度員需要抓緊時間組織人員對全線設備設施、運行線路進行安全檢查與維修,保障次日安全運營。
地鐵行車調度,是1969年北京首條地鐵線路1號線誕生之初,就存在的崗位。隨著地鐵逐漸成網,換乘站點增多,一條線出現問題,影響很快會擴散至其他各線,需要一種更高效的調度指揮方式,把突發事件對路網整體運營的影響降到最低。
2008年起,原先分散在各條線路的調度中心開始融合,統一集中在朝陽區小營北路的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每條地鐵線都有一個集中工作區,調度員需要時刻監控前方20來平方米的電子大屏和工作台位上的多台顯示終端,上面密密麻麻分布著標示列車位置和車站、線路設備狀態的各色線條與圖標。
劉得民1997年開始從事行車調度,算是調度系統內的老兵,目前,他是京港地鐵運營控制中心經理。日常工作中,確保京港地鐵所轄各線路列車可靠完成既定行車計劃,為乘客提供及時准確的列車服務是他的關鍵任務之一。
地鐵4號線及大興線多年來運行間隔不斷縮短,如今工作日早高峰由南向北方向最小發車間隔低於2分鐘。即便如此,隻要去早高峰的4號線各站走上一遭,依舊能聽到期待來車更快的聲音,“列車運行頻次還能再快點嗎?”“早高峰能不能多來點車?”
作為地鐵列車運行組織的基礎,列車運行圖再小的調整都需要經過復雜的前期測算,不僅要考慮線路自身客流情況,還要兼顧相鄰換乘線路的客流承載力。前期得收集大量基礎數據,后期還需要諸多崗位人員協作付出以保証時刻表的兌現,行車調度人員就是這其中的紐帶。
在劉得民看來,列車運行間隔的縮短,雖然提升了運力,但對安全保障的要求也就越高。可以說,全北京的城市軌道交通都是在安全與效率間尋求一種平衡,每次調圖都濃縮了大量基層地鐵工作人員的努力。
“新挑戰”
多條地鐵線路啟動周末延時運營
隨地鐵技術設備的軟硬件升級,“地鐵人”們不斷見証新的變化。去年10月起,北京地鐵的駕駛室內,隻保留一名司機。延續了數十年的雙司機駕駛傳統落幕。
駕駛員陳石對此就深有感觸。“過去開地鐵不但是個技術活,還是個體力活,很多操作都必須駕駛員手動完成。”僅僅是開關門這一項操作,就必須司機和副司機配合完成。一個人在操作台上按下開車門的按鍵、打開地鐵車門,另外一個人則要走出駕駛艙,到站台上打開站台門。
2015年以后,北京地鐵1號線實行自動駕駛,原先必須由司機操控起步、停車,改為由列車自動駕駛系統自動控制,司機隻需要輕輕按下對應的按鍵。
在技術幫忙的同時,“地鐵人”也在不斷迎戰新的考驗。
去年,北京城市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已超過1054萬人次。這個數字的規模,相當於半個北京城的人口。今年,北京地鐵多條線路啟動周末延時運營,這意味著車輛檢修、信號系統維護、鋼軌打磨……每一個崗位上的“地鐵人”都要付出更多。
檢修員盛銘驊面對的壓力更大了。不過,在檢修流程優化和技術升級的背景下,一切有條不紊。
打磨車上作業的王永通,工序變得更加緊湊。他要對標記好的點位挨個磨軌作業,儀表盤上再細微的打磨進度也必須及時看到。
7號線延長運營的時間隻有1小時,但巡線工王濤的工作狀態,如今可用“爭分奪秒”形容。他擁有了一份更精細的檢修計劃,能精確到“哪一分鐘檢查哪段鋼軌”。
除了“夜地鐵”的新挑戰,今年王濤也迎來了個人生活的“新變化”——他剛剛有了一對雙胞胎女兒,他計劃,等女兒再長大一點,帶她們坐一次7號線。就連“台詞”,他都想好了。
“快看,這就是爸爸每天巡檢維修的地鐵線路”。
記者手記
從新中國的首條地鐵線路——北京地鐵1號線,到國內首條採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全自動運行的軌道交通線路——燕房線,北京城市軌道交通的線路從無到有,從“一線一環”到縱橫交錯的軌道路網。
近幾年,每年底都會有兩、三條(段)地鐵線路開通運行。今年9月底,軌道交通大興機場線即將與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同步開通運營,年底前,7號線東延和八通線南延也將開通運營。
系統和設備的升級是近幾年北京地鐵線路的“重頭戲”, 2007年開通運營5號線,日均客運量接近百萬人次,全線16座車站為常態限流車站。隨著運行間隔的不斷壓縮,多次因信號故障導致晚點。去年,5號線完成信號系統車載設備改造,為線路提高了2分鐘運營間隔時的可靠性,並預留了后續進一步升級的條件。
軟硬件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地鐵人”的努力更是彌足珍貴。早高峰時段,4號線這樣縱穿北京城的線路,每天上線70組車,工作日常態化的客運量達到120萬人次,突發事件難以避免,一旦出現因乘客搶上搶下導致的車門故障,行車調度、司機和車站的站務人員間就必須在數秒內完成信息交互,立刻派遣專人前往現場處置,快速恢復,將故障影響降至最低。
如今,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總裡程已達近700公裡,對於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日益增長的地鐵系統而言,巡道仍舊是最基層、最基礎的工作之一。每晚運營結束后,需要有人把每一米軌道線路重新走上一遍,用肉眼和雙耳對沿線的軌道、設備、線纜進行最后的檢查,像王濤這樣十幾年黑白顛倒,為軌道交通安全運營傾盡心血的“地鐵人”還有很多,他們理應獲得更多的尊重與掌聲。(據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