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虎鎣”,歡迎回家

【查看原圖】

(文化)(1)流失海外文物青銅“虎鎣”重回祖國

  12月11日在入藏儀式現場拍攝的青銅“虎鎣”。 當日,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在北京舉行。圓明園文物青銅“虎鎣”於今年4月被英國一拍賣機構拍賣,在買下青銅“虎鎣”后,境外買家通過拍賣機構聯系國家文物局,希望將文物無條件捐贈。 經鑒定,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11日,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隨著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與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振春交接劃撥文物清冊,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圓明園青銅“虎鎣”終於回家了。

  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主要用於祭祀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頸,寬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以伏虎為造型,另一側有龍首鋬,蓋折沿,上有圓雕踞虎形裝飾,蓋與鋬上各有小環鈕。“虎鎣”肩部飾卷曲夔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雲紋,腹下部飾瓦紋,足根飾饕餮紋。在燈光的照耀下,青銅“虎鎣”更顯精美。

  據悉,“虎鎣”這一世稱的主要依據是流管上的臥虎造型,流管乃商周青銅盉標志性的關鍵部位,憑此位置上的紋飾對其定名。

  專家鑒定,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名譽院長孫機認為,同類型的帶銘文的青銅器,能確定為“鎣”的不超過8件,主要為祭祀時用。而青銅“虎鎣”,目前已知僅此一件。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人士介紹,從便攜式熒光能譜表面分析結果來看,“虎鎣”的銅、錫、鉛比例符合商周時期青銅器成分特征。而通過X—ray探傷分析,“虎鎣”未見明顯的后世修復痕跡,墊片清晰,保存完整。

  不斷探索多種途徑促成流失文物回歸

  青銅“虎鎣”的回歸之路可謂一波三折。相關資料顯示,青銅“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今年3月,青銅“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傳出。國家文物局得知后,立即開展信息收集、協商談判、協調聯動、宣傳引導等工作,在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等機構支持下,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推動青銅“虎鎣”返還。4月底,青銅“虎鎣”境外買家表示願將文物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

  隨后,國家文物局會同中國駐英國使館和國家博物館,穩妥有序地開展青銅“虎鎣”的鑒定接收等工作。9月,在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的見証下,國家文物局代表團成功舉辦捐贈接收儀式。11月23日,青銅“虎鎣”安全抵達北京。

  據了解,文物的返還主要通過外交、司法和民間3種途徑。面對相關國際公約缺乏強制性、約束力小、執行力弱等情況,我國不斷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多種途徑。近年來,國家文物局逐步建立綜合使用外交斡旋、協商談判、執法合作、司法訴訟等方式追索返還流失文物,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青銅“虎鎣”入藏后,國家博物館將妥善保管、做好展陳,使其發揮更大作用。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認為,青銅“虎鎣”見証了歷史滄桑巨變,經歷百年漂泊,最終服務於大眾,為這條漫長回歸之路畫上了句號。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寄托著中國人民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情感,其流散回歸歷程與國家治亂、民族興衰密切相關。近年來,國家文物局積極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歸。“國家文物局將更加主動有序推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為建立更加公平正義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規則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希望將青銅‘虎鎣’回歸的故事更好地傳播,引導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文物事業,讓更多流失文物回歸祖國。”劉玉珠說。 (記者 王 玨)

【1】【2】【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8年12月12日08:22
(責編:陳悅、單芳)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