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500米深洞發現奇異昆虫景觀【2】

【查看原圖】
圖為考察隊進入洞穴。
圖為考察隊進入洞穴。
來源:人民網-圖片頻道  2018年10月12日08:28

2018年10月11日,成都華希昆虫博物館的科考隊在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五龍山的一處洞穴地下四到五百米深處,發現了一個阿凡達樹般的夢幻世界。該館館長趙力介紹說,雖然該館近年來考察過四川省多處未被開發的洞穴,發現過許多奇特的洞穴生物,但這次的發現最為讓人驚嘆。在一個未被開發的洞穴深處,考察隊發現生活著大量洞穴生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叫幽帘虫的雙翅目昆虫制造的如同阿凡達樹枝一般的珠帘景觀。

趙力介紹,幽帘虫屬於扁角菌蚊科,這類昆虫在世界各地的洞穴裡時有發現。我國曾經在廣西的洞穴中發現過該類群昆虫制作的珠帘,而四川省則是首次發現。考察隊發現這些幽帘虫生活在非常潮濕的洞頂,它的幼虫能夠分泌出一條長長的,挂著粘稠液滴的絲線懸在洞頂,當它們成群生活時,在燈光的照耀下,無數條長短不一的半透明細絲,從洞頂傾瀉而下,每條絲上有許多均勻的液滴,好似晶瑩剔透的水晶珠帘,在密集處更是形成了一片如同迷你的阿凡達樹般的景觀,非常夢幻。世界上最著名的這類景觀是新西蘭的螢火虫洞,這裡洞內生活著大量幽帘虫,它們制作的珠帘景觀已經讓這個洞穴成為該國標志性旅游景點。為了保持景點的神秘性,該國甚至靜止游客攝影與攝像。而此次華希昆虫博物館考察隊拍攝到的珠帘視頻竟然和新西蘭螢火虫洞宣傳片裡的珠帘景觀幾乎一模一樣。這也是國內首次拍攝到這種珠帘景觀的視頻。

根據觀察,這些絲線的作用類似蜘蛛網,是用來捕捉其它昆虫的,趙力在檢查拍攝的照片時,發現個別絲線上粘著非常微小的昆虫。雖然照片中沒有直接拍攝到幽帘虫,但它們就像蜘蛛一樣躲在絲線底部的洞壁,根據震動判斷是否有獵物被粘在絲線上,然后爬下來進餐。另外,在珠帘附近還觀察到了小蚊子一般的幽帘虫成虫在活動。

除了幽帘虫,在進入洞穴300米左右,考察隊還發現了三個洞穴馬陸種類,其中數量最多的種類與上次龍門山洞穴科考發現的馬陸種類完全不同。上次發現的馬陸雖然身體無色透明,但是外形仍然和洞外的環境裡的馬陸類似。而這個種類身體細長,外觀非常類似克羅地亞一處山脈地下1100米居住的綽號“冥王”的著名地下物種——地獄蜈蚣。這種馬陸身體是桶形的,直徑隻有一毫米左右,長度2-4厘米,每個體節上的兩對細腿可以讓它輕鬆地在石頭縫隙間穿行。由於這些洞穴的存在已經上千萬年,地下馬陸的這種變化或許來自於數百萬年間的進化,同時造就了它可以在濕度飽和的低溫洞穴裡生活的本領。

趙力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麼這種馬陸在周圍地面並沒有發現類似物種,它們是如何在進化的過程中深入到地下的?到底是在地面生存競爭失敗后主動轉入更加隱蔽的地下,還是偶然原因不得不深入地下居住,一切尚不得而知。在這個地下洞穴裡生活著非常多的這種類似地獄蜈蚣的白色馬陸,它們沒有視力,對光照毫無反應,只是在蝙蝠糞便堆裡爬行。根據觀察,這裡它們已經是食物鏈的頂端,洞穴裡沒有發現能夠威脅它們的生物存在,因此它們可以大肆的繁殖,成為地底的統治者。考察隊採集了一些樣本帶回博物館,將深入研究這些奇特的地底“冥王”。

關於進入該洞穴科考的過程,華希昆虫博物館館長趙力介紹說純粹偶然,他們在事先的調查中,根據當地村民的推薦,原本擬進入另外一處洞穴考察。但到達洞口時,由於發現該洞穴入口已經被人為建筑的魚塘封堵成一個出水口,臨時決定放棄。依據當地政府和村民的臨時推薦,另外查看了4個洞穴入口,最后根據曾經進入過洞穴的村民描述,選擇了這個估計存在洞穴生物的洞穴。這個位於山坡上的洞穴由於洞口狹小,僅容一人進入,因此非常隱蔽,除了當地村民能夠找到,鮮為人知。洞內通道極為陡峭狹窄,許多地方需要依靠繩索垂直攀岩而下,或者爬行通過狹窄的路段。考察隊在經歷7個多小時的千難萬險出洞后,大家幾乎成為泥人,他們因此打趣地建立了一個叫“泥娃娃”的群,分享考察照片。

除了馬陸與幽帘虫,考察隊還在該洞穴裡發現了斑灶馬、山大齒猛蟻、蟹蛛、大蚊、按蚊等多種昆虫。趙力認為四川地下的大量洞穴裡應該還隱藏更多著我們不了解的生物,他們還將繼續進行考察研究。/東方IC

分享到:
(責編:陳悅、單芳)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