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绵羊基因组学研究及基因编辑短尾细毛羊育种方面取得突破

这是8月6日在新疆绵羊分子育种试验基地拍摄的基因编辑的短尾细毛羊(左)和野生型长尾细毛羊。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同为细毛羊,身后的尾巴却一长一短,这似乎是眼前两只羊在外表上的唯一不同。不过,其中却大有“讲究”。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与新疆畜牧科学院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经过五年努力,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基因编辑短尾细毛羊,这是两只细毛羊之所以外观出现差异的重要成因。

这是8月6日在新疆绵羊分子育种试验基地拍摄的基因编辑的短尾细毛羊(左)和野生型长尾细毛羊。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绵羊现有存栏量达1.73亿只,约占全球13.5%,但优良的肉用及奶用种羊仍需进口,制约了我国绵羊产业的发展和种业振兴。

新疆畜牧科学院研究员刘明军介绍,尾长是家养绵羊品种的显著特征之一。目前全球大多数现代绵羊品种,特别是产毛为主的细毛羊、产肉为主的特克赛尔羊等专用型绵羊培育品种均为长尾。但长尾易引发感染性疾病,还会影响自然交配,降低繁殖率,细毛羊也会因污染导致羊毛品质降低。因此,长尾羊在羔羊阶段需要断尾。

在新疆畜牧科学院,研究员刘明军介绍基因编辑的短尾细毛羊(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断尾耗费人力、物力,羔羊还可能会因断尾引发感染,造成发育受阻影响生产性能,甚至导致死亡。培育不需要断尾的优良短尾绵羊品种,是世界绵羊育种的目标之一。”他说。

为解决种质资源这一难题,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孟华教授团队与新疆畜牧科学院刘明军研究员团队利用野生帕米尔盘羊与西藏绵羊杂交群体以及哈萨克羊与特克塞尔羊杂交群体,在跨物种杂交后代的非整倍体染色体重组与组装、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相关候选基因挖掘和验证、基因编辑创制新种质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基因组研究》在线发表。

8月6日在新疆绵羊分子育种试验基地拍摄的基因编辑绵羊。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在新疆绵羊分子育种试验基地,记者了解到尾椎数最短的短尾细毛羊尾椎数仅有11节,而作为对比参照的长尾细毛羊尾椎数一般则在18至22节。

“我们利用新发现的TBXT基因突变,一方面以该突变位点为分子标记,对目前正在新疆伊犁开展的草原肉羊育种核心群进行短尾选育,显著减少了尾巴长度,为培育短尾肉羊建立了分子选育技术和育种核心群。”刘明军介绍,“另一方面,我们对细毛羊进行TBXT基因编辑,经过扩繁组建了基因编辑短尾细毛羊育种资源群,为培育短尾细毛羊创制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在新疆畜牧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孟华(左二)带领团队成员进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李孟华介绍,研究成果为家畜育种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我国进一步加快绵羊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推进种业振兴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和科技支撑。(记者孙哲、周生斌)

来源:新华社  2022年08月12日08:48
(责编:陈悦、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