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治理多措并举 “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这是7月15日在雄安新区拍摄的白洋淀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鱼跃水面泛涟漪,苇绿荷红蛙鸟鸣。这里是位于河北雄安新区的白洋淀。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360平方公里的淀区内,有143个淀泊和3700多条沟壕,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

在淀区许多老人的记忆中,白洋淀水质清澈,口渴了捧起来就能喝,家里做饭也是用淀里的水。但随着机械船的增多、上游企业排污、淀区百姓生活污水直排等,白洋淀水质一年不如一年。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为白洋淀的环境改善带来了机遇。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专家就曾表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要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工作。

这是7月15日在雄安新区拍摄的白洋淀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雄安新区设立后,从流域治理角度出发,统筹考虑了水量、水质、生态三大要素,通过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使“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为做好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河北省水利厅成立了协调小组,谋划建立了白洋淀生态补水长效机制,连续多年向白洋淀进行补水,目前累计实施生态补水10多亿立方米,对改善白洋淀生态和水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是7月15日在雄安新区拍摄的白洋淀旅游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说,近年来,雄安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白洋淀生态和水质,包括严格管控外源污染;加强内源治理,推进淀区及周边污染整治。

“雄安新区成立以来,白洋淀水质逐年改善,从2017年劣V类,到2018年V类,再到2019年Ⅳ类,一年一个台阶。”吴海梅说,“2020年白洋淀水质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实现了‘全域Ⅳ类、局部Ⅲ类’的目标。”

“30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如今又重新出现在白洋淀了。”今年57岁的安新县小张庄村村干部张福庆从小生活在白洋淀边,2018年开始任村级河长,每周在本村管辖的白洋淀水域巡河两次。他说,鲈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现证明白洋淀水质变好了。

雄安新区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齐明说,2002年白洋淀湿地保护区成立时的科考报告显示,当时白洋淀有野生鸟类192种;经过新的观测与图片整理,到2015年白洋淀野生鸟类为206种;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当地加大白洋淀生态保护力度,野生鸟类不断增加,种类记录合计达214种。齐明说:“去冬今春,我们在白洋淀及周边范围内,观测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鸨48只。”(新华社记者曹国厂、秦婧)

来源:新华网  2021年07月17日09:45
(责编:单芳、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