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玉器里隐藏的远古秘密
碧玉C形龙——“中华第一龙”
玉,从远古至今,一直承载了中华民族对于生命与大地的渴望。距今约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属于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玉在其中又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突出体现了近年来对远古文明在新的思考维度的最新挖掘成果。展览通过红山文化出土文物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等的对比,深刻揭示了西辽河流域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要冲地位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牛河梁遗址和红山文化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让学界对文明起源产生了高度关注。红山文化是怎样的文明形式?这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文明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不妨先从龙入手。
玉玦形龙
“中华第一龙”
在所有远古的玉器造型之中,龙的形象一直非常突出且具有巨大的神秘性。可以说,研究龙的起源是打开华夏文明起源奥秘的一把钥匙。龙由猪而来,红山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明证。这也许与整个东方文明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红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在今天内蒙古的赤峰市红山,故有此命名。红山为红色花岗岩,海拔只有665米,但波及方圆一万余亩的土方。从河流分布上,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河上游一带,距今已有5500年至6000年。除了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地区有集中发现,其他地域也有分布,主要范围是东起辽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涉及到极为广大的区域。历史上,这一大片土地上留下了各个民族行走的痕迹。匈奴东胡、鲜卑拓跋、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骑着骏马从此南下,在中原大地上卷起烽火。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典型的器物,类似形状的玉器不断问世。这些猪头蛇身的龙,保留着猪特有的形象特征。展厅中精心安放的几件重要展品无不体现出这一特点。
1971年8月,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的农民张凤祥挖土时发现了一件形似马蹄状的物件。由于刚出土时沾满了泥土像个生锈的马蹄,于是这位农民带回家拴上一根绳子后交给了孩子当玩具。没想到这个玩具竟然是一件国宝,一件了不得的国宝。这个形似马蹄的玉器名叫碧玉龙,通身由岫玉制成,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它的制作工艺精湛,龙体背正中有一圆形穿孔,经过考古人员的试验,如果穿绳悬挂起来,龙骨尾部恰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从时间上来看,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能够体现龙文化的实物。
展厅里一件玉玦形龙,身体蜷曲,额头隆起,吻部前凸。除了头顶的三角莆大耳、大眼以及吻部的多道皱纹,由较为简洁的阴线刻划,其余各处光滑而无纹饰。首尾之间有横向窄缺口,这缺口并未断开,仔细查看,会发现内缘相连。颈部与背部有一个对钻小孔,可穿绳系挂在身上。这件器物最大的特征是背部有仿佛血沁过的红色。在透光的情况下观看,异常漂亮。
而另一件玉玦形龙,为20世纪70年代在牛河梁遗址采集所得,是此类玉器中体形较大,形制规整,且唯一雕有牙齿的一件。整器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土沁。龙体蜷曲,首尾相连,通体浑厚圆滑,造型粗犷。猪首形象逼真,肥耳,圆眼,阔嘴,吻闻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磨出有平凹变化的瓦沟纹,以阴刻线表现出眼圈和皱纹,线条匀称流畅,中央为管钻的大孔,背部有桯钻的小孔,两孔均为两面钻,可穿绳系挂。此类玉雕龙形象,现在亦有学者认为是熊首。
玉双连璧
周公旦为周朝第一个“冢宰”
若涉猎新石器时期文物,都会接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藏品——玉猪龙,它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是远比夏商还要古老的年代。那么,彼时的人们为何要把猪与被视作权威的龙搁在一起为玉器命名呢?它们二者之间有着怎样关联呢?
远古器物上的纹饰大抵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环境。早期的人类与凶猛的野兽在力量对比上并不占优,因此,凡是强大凶悍、勇猛霸气的野兽,都会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他们通过把这些野兽的形象雕刻进玉器、陶器,甚至武器上,以期获得更大的力量,凶悍的猪便是其中之一。
再往深了说,也许能得出更为具体的答案。如果探究曾经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部落,会发现他们有这样一种说法:那些生前具有猪称号的部族首领死后才会变成龙!猪与龙就这样被勾连起密切关系。考古工作者依据文物推断出红山文化已经是传承有序的一种文明,延续到殷商时期,在著名的妇好墓中就出土了很多玉龙,形状酷似红山文化玉龙。
周人其实也有猪的崇拜习俗。在《周礼》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天官冢宰第一”,这说明在周天子所设立的各类等级之中,最高的长官叫作“天官”,本名是“冢宰”。《尚书·周官》记载:“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也就是说,冢宰代理天子之权,管理着众多有猪称号的部族国家首领。著名的周公旦即是周王朝第一个“冢宰”。
玉人
文化辐射力串起中华文明
红山文化并不是这片辽阔大地上唯一的东方文明。自北向南,从不同地域的考古发现可知,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始终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是东方文明起源发展的总规律。华夏文明不断从北向南扩展。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例,分处南北两地,相距十分遥远,年代亦相隔千余年,但这两个史前文明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众所周知,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6000年,良渚文化距今4300年至5300年,它们在时间上是先后出现的,但在原始部落崇拜上,都出现了猪的形象。
良渚文化中的“神徽”,其实就是猪脸的造型。虽然良渚文化比红山文化晚了1000多年,但在文化的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制作得更加精良,更加规整,达到了令人无法思议的程度。这两种史前文化相隔如此之远,为什么说是一种传承的关系呢?这就需要谈一下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发现的史前文化。
这个遗址处于长江下游北岸,是传统农耕区域。但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统治者很可能来自遥远的北方地区。凌家滩文化中也有猪崇拜的习俗,同时又将鸟的形象与猪结合起来,表成了双猪鸟器。另一个考古器物是代表王权的玉铖,这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大型盟邦国有的权力中心所在核心区域。凌家滩遗址处于江淮大平原上,正好居于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中间点上。一条十分清晰的文明传播路线呈现在我们面前。
徜徉在本次展览一件件久远的玉器之中,不由得使人惊叹华夏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与文化的辐射能力。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在这一片中华大地,在史前时代,各区域的文化犹如天上的繁星,串联起我们今天文明最早期的灿烂。
观展Tips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新线索,辽西发现五千年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考古学界推断,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把中华古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展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而且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30多年前刊登在《光明日报》头版的这则新闻宣告中华古史文化取得又一巨大进展的开端。
如今,这批当年令无数中华儿女为之欢欣鼓舞的珍宝,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它所承载的文明的承继者们晤面。展览分为礼重在祭、唯玉为葬和文明曙光三个单元,共展出玉质礼器、红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贵文物160余件,结合考古现场图片和建筑过程复原,集中展示了红山文化遗址历次重要发现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沟和半位山墓地出土文物为首次在辽宁省外展出。
展品中既有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碧玉C形龙和玉玦形龙,也有红山文化独具特色的玉斜口筒形器和玉勾云形器,还有展现红山先民制陶最高水平和精湛技艺的彩陶形器、彩陶盖瓮,系统展现了红山文化的完整脉络和独特内涵。(王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