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三江源

  这是10月3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境内拍摄的三江源地貌。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明显上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这是10月3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拍摄的一处湿地(无人机照片)。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明显上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这是10月3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拍摄的巴颜喀拉山区(无人机照片)。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明显上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这是10月29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境内拍摄的山脉。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明显上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这是10月29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境内拍摄的一只藏狐。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明显上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10月28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境内的嘉塘草原上,生态管护员扎西才文在捡拾垃圾。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明显上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10月3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一群藏野驴在觅食。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明显上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10月3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斑头雁在水中休憩。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明显上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来源:新华社  2020年11月01日11:58
(责编:单芳、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