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茶文化小镇的引力

【查看原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0月10日11:16

  在四川万源市市区登高眺望,苍翠的山峰连绵耸立,鳞次栉比的建筑仅为零星点缀隐藏其中。万源市位于川渝陕三省交界处,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向城区外东行30公里,便到了八台镇。位于秦岭之南的八台山,赋予了生活于此的人们得天独厚的机遇和变化多端的生存挑战。

  位于滑坡地带的土坯房,是这里的居民原本的定居地。喜怒无常的天气、摇摇欲坠的房屋,成为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仰日月之鼻息,观流云之端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然而风雨阴晴的无常流转,土地物产的盈亏无度,驱使着家人间的分离。于是总有人辞乡远去,在外打工,精打细算着把积蓄寄回千里之外的家乡。

  邓余勇就是这样的打工者。他正值壮年,皮肤黝黑,四肢健硕。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他少有回家的机会,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与其他人一同乘着春运的大潮返乡团聚是他每年的期盼。

  2014年的大年三十,邓余勇结束了一年的忙碌,回到了八台山。邓余勇心中盘算着一个宏大的计划——他要给家人在山下买一套新房。经过多年的省吃俭用,自己终于能告别山上破烂的土坯房,不用再忧心于滑坡的威胁,能到交通更便捷的地方稳定地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大年初一,他打了3个喷嚏后就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他不幸患上脑梗。

  他的身体瘫痪了两年。两年内,邓余勇的血汗积蓄因为治疗而消耗殆尽,买房的计划也沦为泡影。家中的经济支柱轰然倒塌,不得已的欠债更让本就贫苦的家庭雪上加霜。

  如今谈起当年的遭遇,邓余勇宽厚的脸上显出有些后怕,而更多的是如获新生的平静。在八台山脚下的一间小卖部里,他坐在小卖部的柜台后和我们交谈着,不时走过的两个孩子让我们眼前一亮。他实现了自己购置新房的愿望,独自经营一家小卖部,一年零售所得3万元的纯利润足以支撑生活。当我们询问他,下山开始新生活后还有什么困难,他的全部回答是心满意足。

  邓余勇的小卖部,坐落于八台山下的茶文化小镇。小镇原本是万源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是一片规划的区域,给八台山上46户贫困户提供住房和工作。像镇里的其他住房一样,邓余勇小卖部的房屋受益于政策优惠,享受购房补贴,是这项扶贫工程的帮扶对象。2018年,万源市政府同意将这个原本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打造为特色茶文化小镇,凭借当地的风景名胜等资源,吸引村民走文旅产业扶贫的道路,以期带动经济的长远发展。

  小镇空间十分开阔,街道宽敞足以容纳十人并行,地面铺满灰白的路砖,亦有鹅卵石的点缀,平坦与起伏并存之间,规律地镶嵌着茶叶文化的石牌以向往来的人们介绍。一路前行,人工开凿的小溪随着人们的步伐流淌,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意境。夹道而起的是庞大的仿古建筑,两层高的洁白墙面承载着镂空的木质护栏,白墙上绘着古色古香的装饰画,门户旁悬着有关茶意的对联,在二胡婉转的背景乐中给人愉悦。站在仿古戏台上,只一远眺就能看到远处连绵的青山。

  小镇主打文旅产业,亦种植茶叶,劳动力大多是下山的居民。他们就住在仿古的中式建筑里,过上了崭新的生活。镇中安宁和谐,老人们笑着在屋门外围坐着吆喝打牌,小孩们在路边自在地转着呼啦圈。在一排民居的对面,有一片碧绿的草坪,滑梯、旋转木马等游乐设施陈列其上,正是一个儿童乐园。负责看管这个儿童乐园的,是一个名叫刘侍美的青年妇女。

  刘侍美像邓余勇一样,多年前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2015年,她的房子终于没能经受住自然的摧折,不堪重负倒塌了。没有能力寻求新的住房,她只好住在丈夫哥哥的家里。她的丈夫打工在外,而她自己则干着传统农业维持生活。家中两个孩子7岁和6岁,到了上学的年纪。最小的孩子刚刚出生,又有大笔奶粉开销,家里绵薄的收入很快负担不起3个子女的需求。孩子们上学带来的经济压力最大,她“因学致贫”。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她在八台镇购得了一套新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得益于政府的补贴政策,她不用缴纳大笔房款,只自己掏钱装修即可。家中空调、彩电、冰箱一应俱全,俨然成了小康之家。现在,她可以完全满足儿女们买书本的需要了。刘侍美的工作也十分便捷,她的家就在儿童乐园对面,每天,她看管着儿童乐园,在家中抚养最小的孩子,每月有2000元收入。搬迁后,丈夫成为了护林员,两人合力,足以应付一年两万元的开支。

  大巴山茶文化小镇,顾名思义,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就是茶业。在万源市石窝镇内一块古老的摩崖石刻上,篆刻的《紫云坪植茗灵园记》记载,此地早在唐宋年间就开始种茶,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今天,当地党委政府充分把握国家政策优势,利用万源土壤富硒、气候适宜、海拔得天独厚的条件,规划了“茶基地+茶文化小镇+‘珍硒万源’公共品牌”的发展模式。

  “巴山雀舌”远近闻名。在万源市的白羊、草坝、石塘等乡镇有多个大茶园,仅白羊县一地就有7000亩茶园。2018年,白羊茶山被评选为“四川省十大最美茶乡”。刘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在成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刘静的家中承包了部分茶叶经营,隶属于蜀韵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父母都从事茶业工作,男朋友的父亲也是公司股东。从去年6月开始,她回到家乡,一心一意卖茶叶。

  在茶文化小镇,刘静一人经营着一个门面,负责茶叶的销售工作。同样地,她也享受着政府的优惠政策,5年内不缴纳门铺租金。步入这栋两层楼高的仿古建筑,便能看到她坐在古朴厚重的木茶桌后,背靠一幅高悬的书法作品,操控着电动设备烧水煮茶,生活状态颇为怡然自得。

  多年前,家人早就让她回到家乡,做茶业工作,但她不愿意。今年春节,趁着假期回家帮忙之际,她逐渐找到了兴趣,才下定决心从事此业。想必安置点改造后的焕然一新,也是促使她回乡工作的重要原因。去年6月,从她工作开始,直到年末,已有3万元的销售收入。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到了8月,卖茶叶所得的收入仍然有7万元之多。她所属的公司在当地的脱贫攻坚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因此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产业”。

  原本封闭保守、零星分散的他们,在政策引领下凝成了众志成城的整体,正全力以赴地走向更好的生活。

(责编:单芳、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