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

山谷幽兰

郭 虎
2019年12月28日15:4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李秀山摄

  上面是一层落叶,下面又是一层,随着水分的流失,叶片开始打卷。在这片树林里,余晓兰走过那条铺满层层落叶的林间小径,脚底发出刷刷的声响。这声音如孩子的欢笑,感染了这片静谧的树林,也激发了余晓兰攒于心底的母爱。

  小雪节气的前一天,我驱车行驶在右玉县起伏跌宕的丘陵地带。一条狭长的沟谷尽头,出现余晓兰万亩生态庄园的标志。远远望去,一位中年妇女伫立在那里——穿着朴素,面容清隽。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柔弱女子,在二十多年间,把村庄四周的荒山,连同搬迁后的村庄,一起种满了树——六十多万株松树,十万多株杨树、果树,十余亩人工沙棘林,十余亩柠条林,一万四千多亩铺景叠翠的沟壑山峦……是怎样一种艰辛付出与痴心不改,才成就这一片郁郁葱葱的生态建设园区呢?

  1989年秋天,云南姑娘余晓兰随同男友来到山西省右玉县一个叫南崔家窑的小山村。在这之前,余晓兰绝不会想到,她会把自己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赋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并以一把铁锹、一双手的力量,在一万多亩的贫瘠土地上,栽下数不清的杨树、柳树、苹果树、樟子松……

  那时候的南崔家窑,几乎没有什么植被可言,十多户人家,七零八落的平房和窑洞被四面光秃秃的土山包裹得严严实实。大风携带着来自沙漠的沙尘,呼呼地掠过村庄上空。天空是荒凉的,大地也是荒凉的,余晓兰的内心充满百般纠结。或许是爱情的力量给予余晓兰战胜恶劣环境的信心与勇气,几年后,余晓兰选择了一条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种树之路。

  1992年,余晓兰承包了村前三十多亩河滩地。从乱石滩上清理出一片能够栽植果树的好地,何其艰难?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搬出去,一筐新土一筐新土运回来,如此往复。然后是挖坑植树,挑水灌溉……余晓兰和爱人整整忙碌了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直到把五百多株新红五星、秦冠树苗栽满河滩,余晓兰才挺起腰,长长吁了一口气。

  那一年秋天,余晓兰没有等到果实的成熟。冬天很快接踵而至。一年的辛苦与几年节省下来的积蓄,还有余晓兰的满腔热忱和希冀,都因短暂的无霜期化为泡影。

  时隔二十多年,余晓兰对她初出茅庐即遭挫折的往事仍然记忆深刻。

  然而,天性倔强的余晓兰,没有选择退缩。右玉当地有一种叫“山定子”的树木,耐寒性极强,挂果早而丰产,非常适合做苹果的嫁接砧木。余晓兰从很远的山上采回“山定子”籽,从育苗到嫁接,到栽培,到挂果,前后用了五年时间,终于使河滩地里的果树在行霜之前就成熟。余晓兰把收获到的第一筐果子,分给村里的乡亲们。在她看来,鲜红的苹果是高天厚土的馈赠,她不该独享。

  南崔家窑村南有一条将军沟,四千多亩沟坡地从古至今一直荒芜着。余晓兰响应右玉县政府“整治荒山”的号召,率先承包将军沟。她是右玉县杨千河乡第一个主动承包整治荒山的村民。

  一棵树苗需要好几块钱,四千亩荒山要种几十万株树,得投入多少钱?余晓兰算得清这笔账。囊中羞涩的余晓兰愁肠百结。

  但认准的路,余晓兰从来没有想过回头。靠买树苗行不通,干脆自己育苗。她买来油松、樟子松籽,买来一摞摞专业书,在自家的庄稼地里学着育苗。然后进入挖树坑、预整地阶段。右玉人种树的习惯是,头年秋天挖树坑、预整地,第二年春天开始植树。余晓兰把山坡上的地,整理成一条条的梯田状,把坑挖成鱼鳞坑,这样,既保墒,又蓄水,单等来年春天把树栽上。

  那个秋天真难熬啊。余晓兰每天从山上回来,累得浑身都散了架。刚要躺下歇会儿,孩子就吵闹着肚子饿。余晓兰咬咬牙,爬起来,去做饭。吃过饭,洗过碗筷,再把孩子们安顿睡下,天已很晚。

  可是,到第二天早上,余晓兰又像换了个人似的。做完早饭,就赶着羊群、扛着铁锹,精神抖擞进了将军沟。

  第二年春天,到了植树季节,余晓兰育好的树苗太小,不能栽种,于是她把从生活费里省下来的钱,用来买树苗。树栽在山坡上,水却在沟涧里。余晓兰只能一担一担往山上挑水。山坡很陡,挑一趟水,少说也要爬三四里的坡路。有时,水挑到半山腰,实在累得不行,余晓兰就放下水桶,拄着扁担歇一会儿。余晓兰每天要往山上挑六十多担水,有的地方挑不上去,就一桶一桶往上提。然后,再蹲在树苗前,用水瓢一株一株浇。

  春天种树,夏天浇水,秋天挖鱼鳞坑、回填新土,冬天打地埂。开山取石围堰,拉土垫地种树,挑水上山浇灌。绿化一个山头,再挪到另一个山头……

  几年后,曾经光秃秃的将军沟,已是绿树成荫。

  从2000年开始,右玉县委县政府开始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移民并村”。南崔家窑村属于“移民并村”范围,大部分村民都移到移民新村金牛庄去了,只有余晓兰没有随家人移民到山外。她一个人在孤寂的大山里,终年植树,有时顾不过来,还要请一些村民帮忙,直到把周边一万四千亩荒山秃岭陆陆续续都种上了树。

  一个人,一把铁锹,一根扁担,两只水桶,万亩荒山,这是余晓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我无法想象余晓兰是以怎样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坚守,在不毛之地的南崔家窑村,开辟出一个杨柳依依的植物王国,但我从余晓兰在2008年立的一块石碑上,窥探到她蕴藏在心底的高尚与无私——情系塞上绿洲,共建和谐家园。

  2012年11月,参加完党的十八大的余晓兰,从北京回到右玉,依托绿化后的荒山荒沟,开办了一家生态庄园。她认为,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才是造林绿化的最终目标。为了吸引游客观光,她还挖了两个鱼塘,放了上万条鱼苗。沿岸植上垂杨绿柳,设置了垂钓台。余晓兰觉得,用不了多久,她的生态庄园里,就会人头攒动。

  余晓兰记得,她初来右玉时,大风一刮起来,把天空罩得黄澄澄的,悬浮在半空的尘土,多日后才渐渐消散。自从她把南崔家窑村的荒山都种上树后,虽然也刮风,但风好像清淡了许多,温柔了许多……

  现在,余晓兰经常站在南崔家窑村的山岗上,鸟瞰她的庄园。那真是一幅浓淡相宜的风景画,果树错落有致,白杨挺拔傲岸,松树点缀远山……她常常会十分感慨,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过来的,每当情绪极端低落的时候,她就告诉自己,再坚持一天。而这样的坚持日复一日,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看到余晓兰挖出来的那两个鱼塘,有一半已结冰,靠近路边的一半,尚未封冻,倒映着初冬宁静的天空,宛如孩童天真明澈的眸。那清澈的塘水,在我眼里更像是余晓兰的心地与情操。

  制图:张丹峰

(责编:陈悦、单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