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文化艺术

胡铁铮首次以潘天寿诗意绘制雁荡山山水画长卷

2019年08月26日15:00 | 来源:中国网
小字号

胡铁铮首次以潘天寿诗意绘制雁荡山山水画长卷

胡铁铮书潘天寿诗《灵岩寺晓晴口占》

前不久,客居杭州的温州籍老画家胡铁铮以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灵岩寺晓晴口占》诗意绘制了长6米的雁荡山山水长卷。据悉,这是海内外惟一画家首次以潘天寿诗意绘制雁荡山山水画长卷,也是他继去年岁末完成《雁荡神韵》18米、7米长两卷长卷并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后绘制的第三卷诗意雁荡山长卷。

1955年(乙未)初夏,一代名家潘天寿先生和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彩墨画系同仁朱金楼、吴茀之、诸乐三、方增先等8人赴雁荡山写生,《灵岩涧一角图轴》、题“雁宕写生之三”的《梅雨初晴图轴》、《小龙湫下一角》等创作是潘天寿此次写生之旅的成果。时住宿在灵岩寺,正值梅雨季节,一天早上起来,雨后天晴,雲烟变幻,峰青云白,千山飞瀑,涧水潺潺,不是平时所见景象。潘天寿见此奇美之风景,诗兴大发,写下《灵岩寺晓睛口占》这首千古绝唱:“一夜黄梅雨后时,峰青云白更多姿,万条飞瀑千条涧,此是雁山第一奇。” 此诗后收入潘天寿所书七首诗词书法《雁荡纪游诗稿》之中,其上有沙孟海、诸乐三等书画名家题引首或题跋。

胡铁铮首次以潘天寿诗意绘制雁荡山山水画长卷

长卷局部

胡铁铮首次以潘天寿诗意绘制雁荡山山水画长卷

长卷局部

雁荡山一座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5A级景区,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它以山水奇秀闻名天下,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称胜,其中“两灵一龙”即灵峰、灵岩、大龙湫尤为有名,被称为“雁荡三绝”。雁荡山虽然偏居江南一隅,但绝对是一座气势磅礴、傲骨侠风的大美名山,故雁荡山名列“中国十大名山”,亦作为中国“三山五岳”,与黄山、庐山齐名。雄伟奇美清幽的雁荡山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纷至沓来!从明代宣德皇帝到清朝乾隆皇帝等帝王将相神往而登临,到叶澄、吴彬、钱维城、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等历代名画家前来写生留下一幅幅珍贵无比的画作;还有谢灵运、沈括、徐霞客、蔡元培、叶圣陶、郁达夫、郭沫若等历代名人或旅游或探险,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文名篇。五千多首诗词,四百多处摩崖石刻,不同风格不同门类的画作,都成为雁荡山的珍藏和人类文化的瑰宝。近年来《琅琊榜》、《神雕侠侣》《扶摇》等影视剧在雁荡山取景拍摄,更提升了雁荡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雁荡山风景旅游管委会也应势而上,拾缺补遗,加强管理,通过“影视+文旅”跨界融合、三大民宿群开发、“体验式”文化旅游产业链拓展,打造文旅“升级版”,引发新的一轮雁荡山旅游热。

胡铁铮首次以潘天寿诗意绘制雁荡山山水画长卷

长卷局部

胡铁铮首次以潘天寿诗意绘制雁荡山山水画长卷

长卷局部

胡铁铮生于斯长于斯,对家山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是雁荡山的常客,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他感受深深;晴天,雨天,雷雨台风天,他都跋涉过见过。横云百里,绝壁飞流,变幻无穷,气象万千。正应了清朝诗人江弢叔“雁荡无卧石,龙湫象悬河”“百二奇峰原旧识,一时飞到面前青”的诗句。雁荡山是胡铁铮先生心中挥不去的思恋、永恒的梦想和不竭的创作源泉,为此,他以诗词书画为寄托,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作品,并结集出版《胡铁铮雁荡画册》、《胡铁铮画集》、《南山北态》、《画道行者》《山水大观》等大型画册,从中透露出他从雁荡山等自然景观逐步过渡到用心眼观照自然,充分体现了他的性情和学养的积累,以及形成的风格独特的性情山水。

胡铁铮首次以潘天寿诗意绘制雁荡山山水画长卷

在“山水大观——胡铁铮山水画大展”上讲话

去年10月,胡铁铮老师身体微恙,虽有不适但能凝聚心神利于思考创作。不久便完成了《雁荡神韵》两个书画长卷,他的老师著名画家林曦明见而喜悦,欣然提了引首。他的好多诗友画友看了他的长卷后,惊叹于笔精墨妙,纷纷以诗词文章予以祝贺。胡铁铮先生则自题:胸罗大化写家山,笔墨醉来任往还。瀑水横飞时见雨,烟云变幻喜开颜。登高披览诗堪画,静坐沉思意苦删。白首青灯三昧得,故乡雁荡再多攀。”表达了自己对家乡雁荡山的挚爱和再攀高峰的情怀。两书画长卷的绘制成功,引起了全国各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和浙江日报、温州日报、乐清日报等报系和央视网、国际在线、中国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发文发图介绍,一时反响强烈。

胡铁铮首次以潘天寿诗意绘制雁荡山山水画长卷

长卷局部

胡铁铮先生介绍说:“两卷雁荡山山水画长卷的创作是我在画了大量雁荡山山水画之后的新尝试,想不到在本地和全国引起了那么多的关注和好评。对我来讲这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和动力,使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更加坚定了我今后的创作思路和发展方向,以潘天寿诗意再绘雁荡山山水长卷,是我新探索的继续和延伸。”

从胡铁铮的话语和他的山水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雁荡山山水画特别是山水长卷的创作,承载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对绘画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和对理想中那崇高与壮美的追求。(陈俊贤)

(责编:单芳、陈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