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社会图片

遵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改革创新 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发展

2019年07月12日14:11 |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小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近年来,遵义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市级统筹、分县承担、重点突破、示范引领、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同步开展医教结合、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三项改革实验,在“机制、保障、提升、精准、创新”上发力,实现了特殊教育跨越发展。

一是建立机制,形成推动特教改革发展新合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卫计、残联、民政、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协同发力推进实验区各项工作。整合医疗机构、义工协会等多方面力量,构建起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领导的保障作用和部门协作的关键作用,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加强保障,开创特教基础保障新局面。加强经费保障。在贵州省率先按每年6000元标准保障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实验区工作,各县(市、区)设立了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实验区工作经费。四年来,各级共投入4.9亿余元,新(迁)建特校5所,建成资源中心14个、资源教室126个、特殊教育学前康复机构15个、能够承担随班就读的学校(点)997个;注重师资保障。各县(市、区)增加特教教师编制,将专业医生纳入教师队伍建设,全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含志愿者)7000余人。与华师大等高校合作,开展特教专干、特校校长教师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四年来,全市培训特殊教育干部教师6200余人次。全市特校教师享受15%的特教津贴,随班就读教师和送教上门教师同等享受了特教津贴或考核补贴。

三是狠抓质量,提高特教入学率和教育质量。专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安置全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儿童少年,各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安置本辖区智力障碍儿童少年,部分县(市、区)兼顾听力障碍儿童少年。轻度和中轻度障碍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中重度、重度障碍的儿童少年集中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极重度及多重残疾或其他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儿童少年实行送教上门。将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纳入教育行政和学校的管理体系,强化考核,保证康复和教育质量。2018年,在贵州省教育厅评选的10所“省级特殊教育示范校”中,遵义市就有两所特殊学校通过初审。近年来,先后有45名送教上门学生通过送教康复转到特殊教育学校读书,有38名特殊学校读书的学生通过学校康复转到普通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各县(市、区)医疗定点机构承担在残疾儿童少年发现、诊断、评估、安置和康复工作中的指导责任,形成“医学支持”下的安置服务和“康教一体”教学模式。

四是精准发力,提升特殊教育新内涵。各县(市、区)每年7至8月联合残联部门进行残疾儿童少年摸底筛查,由残联、卫计、教育三家部门组成的残疾儿童少年鉴定委员会和特殊教育安置委员会,实现“分母”数据精准,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量评,依据量评情况进行教育入学安置,并制定教育安置方案和动态安置名册。在入学量评的基础上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探索从“一人一案”提升到“一人一策”,针对性开展康复训练和潜能开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明确县级资源中心承担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安置评估任务,特校和乡镇资源教室承担个别化教育前测、后测任务,努力实现评估精准。

五是总结创新,引领特教实现新突破。总结出“医教结合”是“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工作基础这一经验,形成了“医”为前提、“教”为重点,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齐头并进的新机制;市教育部门与民政部门联合办学,成立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分校,还将在市儿童福利院新办融合教育幼儿园和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中心;以课题为引领,探索出“共读融合”与“个性补偿”相结合的随班就读工作方法、资源教室补偿功能与个别化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方法、专业特教教师巡回指导与普校教师为主体的特教队伍组建方法;各学校树立康教一体的课程观,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在贵州省首次举办遵义市首届特殊教育学生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四年来,全市特殊教育学生在省职业教育比赛中获奖8人次,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级奖15人次、国家级4人次。(夏辉伟 徐旭峰)

(责编:陈悦、单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