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阳城美 金山银山万民欢

2019年01月30日09:51 |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小字号

“悠然阳城,康养胜地,美丽的遇见在这里!”“在这里,空气就是良药,呼吸就是治疗!”

近年来,这些颇具魅力和磁性的广告语从南太行的沁河岸边飘向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犹如一支动人的旋律,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山西阳城,一个坐落在煤堆上的内陆小城,在全域旅游的绿色清风吹拂下,迎来了令人欣羡的变迁。

曾经“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遍布城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业基础薄弱,又无大城市依托,九成以上是农业人口的阳城,凭着身边的好山好水,趟出了一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往日外出打工的农民掀起了返乡创业潮,曾经沉寂的土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从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到风情万种的田园综合体;从产销挂钩的订单农业到抢滩网络的现代电商经济,阳城农民耕耘在绿水青山中,收获着金山银山,腰包渐渐鼓起来了,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新时代农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洋溢在一张张淳朴而自信的脸上。

潜心种“风景”,让绿色产业兴起来

深秋的次营镇赛村,一栋栋银色的大棚镶嵌在山坳里的层层梯田里,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从开春到现在,天天都在大棚里忙碌着。”喂养完最后一季的晚秋蚕,村民王采红又忙着在大棚里加料、收蛋了。她拍了拍身上的灰尘,高兴地说,她建的5个大棚,一年可养三四季蚕,收入10万元,喂养着3000只鸡,怎么也能挣个二三万元,加上她还开办了家庭农场,一年下来,刨去各类成本,纯收入能达到15万元。

赛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长期以来,村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辛苦一年也挣不下几个钱。从2010年起,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了规模养蚕之路。

村党支部书记上官鸣放介绍说,以往大伙缺乏市场经济的眼光,土里刨食,出力不小,收获不多。这些年来,我们响应县里发展全域旅游的号召,把种植结构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全县率先推行了“一棚两用”技术,成为大棚养蚕的专业村。现在全村共有140多栋大棚,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达到300多万元。

和赛村一样,全县各地纷纷在农田里“种风景”,“市场农业”、“有机农业”方兴未艾,遍地开花。驾岭乡连片种植富含稀有元素硒的“红苗谷”,渐成气候。今年他们把高品质的小米打到了北京,成了首都市民抢购的“香饽饽”。演礼乡栅村村把200亩农田打造成风情浪漫的薰衣草庄园。过去平凡的土地,成了人们向往的花园,获益匪浅,今年共创收60万元。芹池镇游仙村,前些年培育起来的千亩花椒林成了气候,全村仅此一项,一年收入500多万元。村民谷丰高兴地说:“干部有眼光,这件事干对了,老百姓可发财了!”

“把种农田变为种风景,让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阳城南部山区风光旖旎、独特,山、水、石、树、房,错落有致,相映成趣,构成丰富的意象,可谓是“抬头便是景,举步如画来”。著名的山水画家李小可认为这里是全国不多见的最易入画的地方。去年以来,横河镇、董封乡主动出击,以画为媒,发展美丽经济,吸引北京、山东和河南的书画艺术家和文创企业落户阳城山区,相继在中寺村创办了“李小可书画创作艺术基地”,在劝头村办起了“如画横河艺术基地”,在董封乡创办了“李圪瘩书画艺术基地”。一年多来,先后有15000多名全国各地的书画艺术工作者和院校师生,走进阳城的大山深处写生创作,不仅将一幅幅“阳城山水画”带进了国展、省展,而且带来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收益。

围绕市场越来越旺盛的绿色需求,一批市场化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应运而生。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征弘食品有限公司,搭上网络销售的快车越做越大。去年“双十一”,一天的网上销售额便突破了一个亿。而位于县城北部的町店镇孔家村农民孔向东,利用当地生产的优质红薯,搞粉条加工,生意火爆。产品不仅走进了各大超市,而且加盟了电商平台,在网上卖的很火。

据了解,近年来,阳城先后建成特色农业专业村210个,建成休闲农业示范点64个,被评为“中国绿色小米之乡”,“中国山萸之乡”,“阳城蚕茧”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着力改环境,让乡村大地美起来

在润城镇的上庄村,古朴的河街旁,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苍劲的百年白皮松掩映雄伟的深宅大院。漫步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处处清洁干净,井然有序。

几年前,上庄还是一个垃圾遍地,杂乱无章的破败山村,生活环境非常差。

从2014年开始,阳城县实施了“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美丽乡村建设节节推进,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村配备了保洁人员和垃圾清运车,推行了“户分类、村收集、县乡村集中转运处理”模式,基本实现了垃圾不落地“全覆盖、常态化,长效化”。经济发达的村率先实行了垃圾减量化、分类处理。“厕所革命”全面铺开,水冲式、景观式全面取代旱厕。同时,全县农村大力推广清洁能源,8.5万户32万人口用上了煤层气,实施了“一城七镇”集中供热工程,覆盖人口达22万人,开全国之先河。全县因此拆除各类锅炉12000多座,依法取缔“散乱污”企业73个。全县农村“四好公路”建设铺开了150个项目,投资达11亿元。在此基础上,集中建设了“一带一廊一园四区”。田园城市的绿道、中国农业公园的福道和农业庄园休闲憩道,环绕村舍,纵横山水,将乡村美景串珠成链,连为一体。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使农村美起来,而且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庄村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建成了“天官王府”4A级景区。外地的游客涌来了,村民们有钱挣了。村里办起了农家乐20多家。村民李小胖把自家的房屋改造后开办了“王府八八宴”农家乐,主打润城拉面和八八宴席,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

大自然赐予了横河镇优美的风光资源,但过去却是“锁在深山人未识”。这些年县、镇、村三级合力整治,镇区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的民宿、饭店、农家乐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曾经闭塞的桑园村随着横邵公路的开通,成为旅游热点,迷人的五彩河景点游人不绝。一度迁居河南济源的村民马海容回到家乡创办了“五彩河农家乐”,一开始就异常火爆。去年“十一”黄金周,短短七天时间,就获利6万元。

县农委主任焦宏源介绍,几年来,县政府鼓励发展农家乐,每建成一户,给予补助一万元。全县先后发展农家乐1600多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作为农家乐的“升级版”,集餐饮、住宿、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农业庄园,发展迅猛,目前已达到70多家。

这些特色农家乐和农庄,作为一种载体和纽带,直接拉动了乡村旅游。据了解,2018年阳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预计超过11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108亿元。

大胆搞改革,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加入了合作社后,我每天在合作社干活,一个月也能挣一两千。合作社还给分红,土地房屋也有分红,比喂牛挣的多。跑在外面打工的老百姓,现在都回来了加入了合作社,都挣钱了,现在的农民有办法了!”东冶镇蔡节村村民赵三库,一边细心地做着菊花茶,一边谈论着自己的变化。

蔡节村过去是个资源型的小山村,由于资源枯竭,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他们把眼光投向脚下的好山好水,大胆尝试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突破口,以红叶为特色,以中药材、花海为依托,实施了集休闲、健身、康养、娱乐为一体的“凤凰花园”共建共享农庄建设项目。花园庄22户村民以土地、房屋或者现金入股,成立了“阳城县凤凰岭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金秋时节,新建成的“凤凰花园”正式开门迎客,满山的红叶,遍地的菊花,构成了美丽的风景,吸引着各地游客。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便吸引游客4万人,创收30多万元。生活在沁河岸边的蔡节人第一次尝到了绿水青山的甜头。

在素有“华北蚕桑第一乡”之称的寺头乡,蚕茧深加工企业“禹珈豪”缫丝厂,近年来创造出了一种“企农双赢”的改革模式,他们称之为“反租倒包”模式,就是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企业建立规模化的养蚕大棚,并配备先进的设施和技术服务体系,再让农民承包下来,进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使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在这种模式的吸引下,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返乡创业,加盟到这种“亦农亦企”的田园综合经济体中。

2018年岁末,从风光如画的阳城县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蟒河先行区传来消息,蟒河村、邢西村、押水村三个村完成了“三变改革”任务,三个村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揭牌暨项目签约仪式同天举行。

押水村党支部书记张战斌高兴地说:“这次改革,我们盘活经营性资产500万元,个人账面可变可用资产100万元,经折股量化进行了入股,共设置股份资本3155股。村里的老百姓都变成了股民了,我村的发展从此将翻开新的一页。”

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阳城县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蟒河先行区管委会主任白继军说:“阳城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蟒河先行区的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里探索出农村‘三变’改革的思路、方法和路径,将在全县农村推广。这一改革,将唤醒农村闲置的土地、房屋、资产资源,为阳城1200平方公里的南太行风光资源和全县1100多处古堡民居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动能,将有力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阳城县委外宣办 白军社 郭学良)

(责编:陈悦、单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