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社会图片

新春走基层:我要上“村晚” ——河南中牟县乡镇文化生活见闻

2019年01月25日12:12 |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小字号

春节临近,走进河南中牟县,见社区屋内挤满“求联”的乡里乡亲,隶书、楷书、行书等各式各样的对联跃然纸上,“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等寓意美好祝愿的春联铺天盖满地。在我要上“村”晚的排练厅里,歌声掌声不断,台下,“好!好!好!”满场喝彩,“咦,这不是俺庄的二妞啊,她咋也上去了,演了中不中啊?”,“下一个节目该轮到俺张庄里了,张金榜那快板说里可溜”......郑庵镇春晖社区、福山社区举办的“村”晚也是台上,歌声嘹亮;台下,“好!好!的喝彩声不断。“中牟县进入中旬以来,举办类似“村”晚的村(社区)已经近20场了,“村”晚活动将会持续到元宵节,基本做到“村”晚活动实现全县全覆盖。可以说办“村晚”、看“村晚”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们过年的习俗。今年己是第三届”。

据了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县所有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已经基本完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形成了县委县政府主导,各乡镇、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专职文化管理员全面覆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文化阵地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基础,也是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文化阵地有了,群众基本需求满足了,单纯的广场舞团队、戏曲爱好者团队等等已经不满足于在自己的小团体表现自己,形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烈场景。郑庵镇前路俭村支部书记张伟群说:“刚开始,由于腼腆,只是跟着大伙跳跳舞、扭扭秧歌,后来为了表彰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先进模范,引导她们上台,进行表彰文艺演出,到2016年创办的第一届‘村’晚,上台的人数极少。如今已大不一样了,村民百姓都争着上台,自编、自导、自演,今年还得筹备个淘汰赛,报名的太多了,不去掉点儿都不中,不然整台节目太长了。”

1月23日一早,黄河岸边,“哦嗨嗨嗨嗨呦嗨嘿啦啦哎哎哎......”,号子一声响,音至八百里,一群接近耄耋之年的汉子们为参加全镇的元宵节民间文艺大赛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大赛做着最后冲刺。作为灿烂而又孤独的歌曲艺术——《中牟黄河打硪号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群众自编自演的原生态民间音乐,没有任何加工和粉饰,是劳动人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劳动人民劳动形象的自我写照。当地政府近几年通过大力扶持,让《中牟黄河打硪号子》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中并被年轻人所接受。

来自大孟镇王林庄的舞狮队伍将现场氛围推向了第一个高潮;余庄村的《弱水三千》长袖飘飘,动作整齐优美,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大孟村的腰鼓潇洒活泼,粗犷奔放,浑厚有力,仿佛带领大家来到了苍茫的大西北;万胜村的盘鼓声势浩大,队形变化多样,精彩的表演振奋人心。太阳落山时,姚家镇镇区社区仍是人头攒动,糖人、剪纸、黑陶等专柜前挤满了人,据悉,每个乡镇(街道)比赛获奖队伍将会代表各自乡镇(街道)参加该县的第15届元宵节民间文艺大赛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大赛。“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首乐府诗人人耳熟能详,但诗中所描述箜篌却鲜为人知。中牟县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代乐神“师延”制造箜篌的最早地,而以乐器的名字为城池命名,在整个音乐史上都是极为鲜见的,现存的箜篌城遗址2009年被确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从2017年开始,该县开始大力实施“双优”“双带”文化惠民工程,每年投入800万专项资金,以“2017全覆盖、2018再提升、2019成规模”的总规划,运用“文化服务政府购”、“文化产品超市选”、“文化活动全覆盖”、“文化团队本地化”等多种形式,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全县扶持壮大10支优秀文艺演出团队、发现培养100名优秀文艺骨干和非遗传承人、挖掘传承100个优秀文化精品和非遗传承项目、带动文明乡(镇)、社区,文明家庭创建1000个以上,开展送戏、送电影、送文艺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10000场以上,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乡风民风日趋改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明素养全面提升,使“双优”“双带”文化惠民工程有特色、显规模、成品牌。对接地气的节目内容体会强烈,许多群众被带入节目情绪,对带动乡风民风的改善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赵树宴)

(责编:韩淑贤、陈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