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

水边的百丈农家(新时代之光)

赖赛飞
2019年01月14日11: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浙东四明山区山水图景。

  设计:蔡华伟

  来到这里,来到劳动者的阵地,来到创业者的大本营,也意味着来到本色之地、踏实之地——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原动力。

  ——题 记

  一

  浙江四明山区的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百丈岗水库大坝不远处,住着黄彭勋一家。

  2018年春节过后,出现在人们面前的黄彭勋一身行旅风,要带老伴陈三妹前往泰国:听说那里温度高,一片热带风情,我们山区冬天气温特别低。听他说话,这老人家不仅会奋斗,还会“享受”。前几年,一家出行选择的是国内游。久在山窝窝里,终于有条件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唯一改不了农家乐主人特性的是,每到一处,尽量多去农家乐。为的就是尝尝人家的特色菜,观摩各地的经营模式,取百家之长。

  黄彭勋这次特地带老伴出国,主要目的是想让她歇一歇。饭店生意越来越兴隆,她受累了,又是个要强了一辈子的人,他每天看着心疼。心疼多了就留了心眼,知道只要在店里,甚至只要没离开四明山,她都停不下来。干脆,这回把她带出国门,谅她没那么长的手,总能闲散几天。

  一路上,作为游客,享受着别人的服务,想起在家服务着各地的游客,身份的转换令人新鲜,也使他们比普通游客更能感受到旅行的快乐。对于黄家人,每次出行的最大乐趣不仅在一路行来的步步风景,更在于一家人坐在异乡餐桌旁的温馨闲适。

  这跟坐在自家餐厅里到底不一样。我们不但出山了,还出国了,有时候,老两口不由得相视一笑。

  当然,还是免不了研究泰国菜,显见远走他乡也不能令老伴真正放下自家的农家乐。这一点,黄彭勋奈何不了陈三妹:你这是把百丈农家背出国门哉。

  二

  去百丈农家吃饭,第一个留意到的,十有八九是黄彭勋。

  不管你是一个人还是大队人马,脸上留有太阳与山风印痕的黄彭勋总会及时迎出门来。中等个,微胖,细眉细眼,举止有着与这个年龄不相符的灵活。难以相信,他没两年就要到七十,是个真正的老人家了。未开言,先笑容可掬,招呼进门的口气,仿佛你不是来到他家而是回归自家。

  随着他的手势——他的手势开头让我想起陈式太极。他指挥人停车,在大堂门口将客人往里让,细分到让他们上楼或在楼下落座。这时候,他的手势带给我新的联想:倒像个乐队指挥,手起手落,指东打西,停车妥、排桌妥。

  这头他还要收银、开票。拿起笔,做惯了农活的指头粗壮有力,略带点笨拙,但他由衷的笑容弥补了这一切。结账的客人有时排着队,耐心地等待。

  也就是说,从早上五点,黄彭勋打开大门迎接晨曦起,这一家人开始热身,客人来临之后节奏陡然加快,动作连绵,几无停止。

  如果让他们穿上演出服,甩上水袖,百丈岗水库之下每天上演的将是多么精彩的大戏?群演们不请自来,源源不绝。观众是静默围拱的群山,伴奏的是无处不在的淙淙流水。

  一道溪流紧贴着百丈农家门前流过,上连着百丈岗水库,下通往梁让大溪。无论晴雨,溪水清澈。在黄彭勋心目中,就像他的三妹,不停地忙碌,从年轻到不再年轻,他心目中永远的上海妹子。

  黄彭勋是地道的横坎头人,陈三妹却是个上海知青。1969年,十七岁的陈三妹到四明山区插队。不想这暂时一落就成了永久。这个上海来的姑娘,长身玉立,脸如银盘——这一点与黑黑的黄彭勋截然不同。但她不怕任何脏活累活,样样事情都做到拔尖。

  在这里,陈三妹学会了各种农活,还练出一手烹饪技术,尤其擅长做点心。这一点,无意中显露出上海女子的精致。

  饮食上的功夫,来自于她从小在上海接受的熏陶,来自于后来亲手操持一家人饭菜的训练。此外,她还在食堂烧过饭,与其他知青在梁弄镇上开过点心店。出来单干后还在镇上开过熟食店。这些,都让她的手艺不断精进。

  大半生起早摸黑,在烟熏火燎、油腻袭人中度过。做过餐饮的都知道这一行的艰辛,得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所以她训导子女特别严格,只有四个字:吃苦致富,显然比勤劳致富更严格。

  2006年9月27日,百丈农家——横坎头村第一家农家乐开业。

  三

  为了这个“第一家”,黄家被村里的党总支书记张志灿紧追着不放。

  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冒着严寒来四明山区考察,看望革命老区群众。他深入梁弄镇以及有浙东红村之称的横坎头村调研,提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期望。还在年后给横坎头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回信里鼓励他们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认定目标,明确方向,横坎头村的举措之一是推进旅游。游客逐渐增多,前景看好。未雨绸缪,2004年,经过物色,张志灿认为村民黄彭勋一家条件最合适:黄家屋里屋外宽敞干净,是做餐饮的理想场所。更重要的是,陈三妹厨艺一流,还有女儿黄玲玲,亦深得母亲真传。在张志灿眼里,黄家天生是个“农家乐”之家。

  那时候,黄家正在宁波的企业里打工,收入稳定,一年辛苦下来略有积余。

  2004年的某个春日,当黄彭勋从宁波某轴承企业的门卫室望见张志灿大踏步走过来,脸上不由自主露出笑容:是阿灿书记。横坎头村民都爱这么叫他。

  黄彭勋以为阿灿书记是来找企业负责人谈业务,自己记得张家也做轴承加工。受邀的张志灿进门卫室坐下后迟迟不起身,不知就里的黄彭勋陪着他聊天。从村里的事情聊起,红色纪念馆改造,景点开放,游客多了很多,起码需要吃顿饭的地方,村里有条件开农家乐了……

  谁来开?就你家,怎么样?

  黄彭勋怎么也没想到张志灿打着这样的主意,不由得愣了。

  我家,开饭店?

  是啊,村里正发展旅游,你们回来开饭店吧,我看没人比得上!再说,山外面很多地方都办起来了,我去转过,生意不错,收入至少比打工多得多。

  黄彭勋没的反驳,门卫的收入,的确不高。

  他答应回家商量一下。

  商量的结果是留在外面再看看。理由很充足:村里人跟城里人不一样,平白无故,他们不会外出就餐。再说,这大山之内,小村庄里,连我们自己都待不住出来了,哪里会有那么多游客进去。

  这一看,一年很快过去。村里一期工程完工后,张志灿觉得条件又成熟一些。他有的是耐心,又一次赶到宁波。这回黄彭勋老远看见熟悉的身影,就知道他的来意。

  直接将张志灿让到屋里坐下,捧上杯热气腾腾的茶,张志灿一副要打持久战的样子。如果上次是试探性的,这次就是专程劝说。列举了种种有利条件,从村子旅游业的发展和后期规划,直到夸赞他家女将的厨艺,再到能为村里带来的便利,末了比较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在自己家共同创业的温馨。熟知《三国演义》的黄彭勋不免摇头:这家伙,怕是远不止三顾茅庐,心里不由得热乎起来。但他是个谨慎周全的人,决定再等等。

  黄家按兵不动,张志灿盯牢不肯放。每去宁波办事,少不了去转转。一通闲话,远山远水,终究绕回到初衷上来。以致每次在厂门口看见这个固执的老乡,黄彭勋忍不住咧嘴:他又来了。

  老成持重的黄彭勋领着一家子这一等又过了一年。2006年,形势不等人,将事情放在心上的黄家人都看清楚了,横坎头村旅游真会兴旺发达。

  秋天到来,山风开始清凉。那一天,在村办公室,这次,是黄彭勋找的张志灿:我们不走了,想开农家乐!

  终于回来了。几年等来这一表态,把张志灿乐得,只管站起来握着黄彭勋的手,一双大眼笑成细眼。乐过后,轮到他给黄彭勋奉上一杯热茶,开始了一番详谈,实打实的,关于开农家乐怎么办理手续,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临别,张志灿搭着黄彭勋的肩,对这位村里的能人郑重赠言:老彭,回来后,前面的路我陪你走着,后面的路得靠你自己拓展。

  黄彭勋郑重其事地点头应允。他知道张志灿的意思,开饭店,一定要诚实经营,精益求精——即便做到了这一点,创业之路也会有坎坷,需要沉得住气,能坚持下去。

  四

  其实,这两三年来,黄家人虽然照样在宁波打着工,心里想的却是横坎头,时刻关注着那里的变化。时不时的,一家老少聚拢来讨论阿灿书记抛过来的议题——后头已经变成传统话题:去村里开农家乐致富。问题是,真能致富吗?

  从后来作出的决定来推理,他们最终的答案应该是:能致富。

  其实作出这个决定之前,黄家的行动已经表明了倾向。2005年,他们在老家新建了三幢楼房,花去十多万元。虽然那年黄彭勋在张志灿面前还在说着再等等,但在家庭经济尚且紧张的情形下,如果不是决心要在村里开农家乐致富,勤俭持家的他们不会急着花那么大本钱在住房上。

  紧接着装修、开业,又花去一大笔钱。所以一开始,为节约成本,黄彭勋夫妻俩、女儿黄玲玲作为店里的主力,只请了一个邻居临时帮忙。

  当时农家乐开起的时机挑的是“十一”黄金周,客人来得还不少。假期结束,热闹不再,店里生意急转直下,急得家里人绞尽脑汁、四处奔走。第一年,营业额最高的一天仅有一千元左右。忙惯了的黄家人,守着空荡荡的店堂,守着寂寥的百丈岗水库和四明大山,面面相觑。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多出来的空闲,把店里打理得一尘不染,还有大把富余时间。

  倒是黄彭勋,记着阿灿书记的提醒,当门卫的经历,也让他习惯坚守与等待,加上心里存着底子,稳住了一家人:撑过去,后面就会顺起来的。黄彭勋说自己的信心来自三方面:

  一是生意最惨淡的时候,不光是村里,连镇里的干部也经常过来疏导鼓励,并帮着找客源。张志灿来得更勤。那阵子,镇里和村里还给黄家补贴了六千元。这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可以看出各级政府对四明山区对横坎头旅游发展的信心。

  二是村里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正得到进一步开发,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观,游客渐渐来得多了,向好的趋势非常明显。

  三是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壮大。2003年,横坎头村建起樱桃种植基地,村民跟进后,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樱桃采摘游对城里人有很大吸引力,绿色旅游方兴未艾。

  果然,坚持到2008年,转机出现。陈三妹清楚记得4月底的周末,村里的樱桃红了,客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村子。村里满了,他们家的小院也就满了。一个中午,平时只能摆放十余桌的店里接待了五十多桌客人。黄家人又面面相觑起来——人来得太多了。

  那时起,店里的生意真正上了正轨。每个周末,在城里上班的儿子儿媳都得回家帮忙。很多客人下班后特意从城里赶来吃桌农家菜换换口味,城里饭店的总厨也会带着手下来尝尝特色农家菜。

  那几年,生意稳定,淡旺季还是有的,但从2017年起,再不淡了。陈三妹笑着说,大年初一也摆了二十多桌。有意思的是,这个春节来的顾客,主要是横坎头村、梁弄镇的乡亲——这证明自己当年的想法错了,一旦时代发展,生活改善,就算图个省事、热闹、高兴,农村人也会外出就餐。

  随着经营规模扩大,百丈农家目前员工超过十人,都是乡里乡亲。日营业额有时达到三万元左右,2017年的净利润数十万元。黄彭勋眉开眼笑:农家乐办得好,是村里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农业带动起来的。2018年春节,习总书记又给横坎头村的党员们回信了,要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奔头。

  五

  对于陈三妹,百丈农家的成功验证了她的家规家训:吃苦致富。她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以前吃苦练就的出色厨艺,就算机会来了,能拿得出手吗;没有以前养成的吃苦耐劳习惯和筋骨,能耐得起现在的辛苦吗?所以,吃苦致富要先吃苦,致富后要继续吃苦。唯一不同的是现在吃苦的同时也在享受——心情舒畅,干活有劲,还能忙里偷闲去旅游犒劳自己。

  陈三妹这几年主要做点心——肉包子和油盐饼,都是实打实的货。来到百丈农家,看到点心一盆盆端出来,热气腾腾,香气弥漫,你却难睹三妹大娘的真容。她确实是没空露面——

  “如今,我可以听家人的话,不用做了,但至少现在没人比我做得好。做了几十年做出来的硬功夫,客人爱这一口,我就愿意做下去。以前这么艰辛的日子,我都闲不住,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叫我怎么闲得住。”

  与我们坐着说话时,她说着说着似乎要落泪,为自己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可是言谈之中又忍不住开心:日子兴旺发达,家人齐心协力。从清贫到富足,这是她对自己大半生的观照,也是横坎头一路行来的写照。

  她的手,做了那么多年烟火活,还是秀气。动起来,如同指尖上的舞蹈。

  黄玲玲个子比母亲更高挑,保持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苗条。在客人眼里,她翩若惊鸿。因为她只活跃在透明的厨房里,厨房外面就是点菜间,客人点菜间隙,抬头可以看见在灶台上掌勺的她。

  当然,她的“舞蹈”收获的不是喝彩,而是一碟碟美味佳肴带来的惦念。她不是灰姑娘,也不需要水晶鞋穿,她自带光芒,劳动着不仅仅是美丽的,还是幸福的。

  饱餐一顿的游客留意到她,常常会羡慕:这么苗条的身材,怎么来的?

  黄玲玲一听乐了:怎么来的,跳舞来的,你跟我在灶台前,一天不知几万步,跳过几天,保你苗条!

  春天去横坎头的游客,不仅有樱桃可赏、可摘、可品,另有四明山新鲜的野山蔬。4月去,我就看见刚从溪边摘下的艾、水芹菜、马兰头、荠菜,山里刚挖的尖尖山笋。一大篮一大篮子排开,碧绿雪白,像春天一样动人。

  艰苦的年代里,战士们也吃着这些野菜。现在,人们只是特意尝新。时代不同,心境截然不同。追忆当年,很多游客特意点一盘油盐饼,几碟野菜,一盘五谷杂粮,吃得踏实,吃出感慨万端。

  很多块奖牌叠在厅堂里。太多,摆不开。陈三妹说。然后一块一块地翻开来,刻在上面的都是自豪。

  百姓百条路,千家千般勤,吃苦致富的人配得上赞誉。

  踏实的横坎头村人,他们的日子,是被劳动、努力、奋斗填满的,就像四明山连绵,全部是实实在在的岩石、泥土和一寸寸长出来的绿色年轮。

  本版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责编:陈悦、单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