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40年之教育追梦人曾成彬:拿到录取通知书,“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

【查看原图】

初中毕业时第一张照片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11日讯(记者 张进春)眼下的成都,已渐渐步入初冬。但这里要讲的人物故事,却与春天有关。

  这个故事,从1977年的10月已经开始。就在那个月,恢复高考的消息唤醒了整个中国教育。教育春天的来临,许多人的命运也由此改变。

  曾成彬,就是因为教育春天的来临而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曾成彬生于1966年,来自四川金堂县。现在是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校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流行一种说法:“考入大学,跳出农门”。任何与“考大学”相关的事情,都如一块块“磁石”,吸引着那个时代的每一位学生。

班级迎新春活动

  1977年,听到广播里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村里的读书人奔走相告,将这个喜讯告诉每一个人。曾成彬至今记得,那年他才11岁,即将上初中。据他回忆,1977年以前,想进入学校读书,基本上都要靠推荐,“一般推荐的都是大队书记的孩子或亲朋好友,普通百姓很难得到推荐学习的机会。”

  高考恢复的消息,犹如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普通人有了追求梦想的机会,成千上万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那时的曾成彬,也是这万千中的一员。

参加少先队活动

  那时候,农村孩子跃出农门不容易,跃入“龙门”更不容易。曾成彬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考中专,改变人生。

  有了这个念头,曾成彬扎入书海,埋头苦读。那时候教辅书很少,得知别人有一本教辅书如获至宝,赶紧借来熬夜学习,重要的内容连夜抄写。他说,那时候读书条件真的很差,不像现在的孩子,教辅材料很丰富。

  曾成彬回忆,那时分预选和中专两次考试,只有通过了预选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中专考试,“我们学校只有4个人通过了预选,我是其中之一”。

  80年代,考前也要看考场。“1981年爆发特大洪水,我去青白江红卫中学看考场,路过唐家寺涨洪水,水齐腰深,公路被洪水淹没,当时路边一位老人提醒我,哪个地方有水沟、哪个地方是深坑,稍不注意就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说起那段往事,曾成彬还心有余悸。

与学生在一起

  拿到通知书那一幕 至今难以忘怀

  总有些回忆,深藏于心,尘封多年也清晰如昨。

  “我印象很深,是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幕,”曾成彬回忆,考试后的某一天,他正在田里干农活。忽然,远处传来急促的声音:曾成彬、曾成彬……

  曾成彬抬起头,只见远处有人骑着自行车,手上挥舞着纸片,朝他干活的田里飞奔过来:考上了,考上了。原来是老师给自己送录取通知书来了。

与学生在一起

  接过通知书,曾成彬抬头对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再也不用干农活了,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

  那个年代,没有电话,连传呼都没有,更别说微信和快递了。对曾成彬来说,那个场景,这么多年都忘不了。

  被四川省金堂师范学校录取,曾成彬称当时心里还有些遗憾:“当年中专划线200分,我考了265分,因志愿填报没有经验。如果志愿填得好,我可能考进了更好一点的学校。”

  能读中专,也是那个时代比较荣光的一件事,也算“鲤鱼跃龙门”了,但师范专业并不是曾成彬心中理想的专业方向。

“六一节”为孩子们表演节目

  “我怀念食堂里的大馒头,还有每个星期两次的回锅肉”

  1981年,曾成彬进入四川省金堂师范学校学习。当时读师范学校每个月有17块5角的伙食费,在那个年代,相当于很多人半个月的工资了,而且免交学费,曾成彬称“自己再也没后顾之忧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食堂里早上的大馒头,还有每个星期两次的回锅肉,”过了这么多年,曾成彬说,再也没吃到那么好吃的大馒头,那么香的回锅肉了,“那个味道可能让我怀念一生。”

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

  通过学校的培养,曾成彬慢慢喜欢上了师范学校,喜欢上了当教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开创孩子的美好未来。我希望能够帮助像我一样的平民子弟,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说道。

  从不太喜欢到认识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曾成彬在文化、音乐、美术、体育、演讲等各个方面锤炼自己。1984年,曾成彬从金堂师范学校毕业,当时的四川省副省长到校视察,他作为学校优秀毕业生做了毕业汇报。同年,成都市教育局在成都市六所师范学校选了两人进入市区中学工作,曾成彬就是其中之一,被分配到有“后五所”省重点中学之称的成都市西北中学。为此他一直感到自己很幸运,“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带领学生参加比赛

  入职西北中学 开启教育追梦旅程

  在西北中学,曾成彬从事学生工作,担任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他带领学生开展“广场卫士”活动、参加“熊猫节”活动,组织学生团员到天府广场维护清洁、开展文明市民宣传。这一举动被政府部门知悉,时任成都市市长助理还亲自为西北中学广场卫士授予锦旗,并希望所有学生能够参与到文明城市的建设活动中。

  1989年,曾成彬担任历史学科教学。任课不到半年,他参加了成都市首届“蜀都杯”历史教学大赛。作为教龄最短的选手,他获得初中组第2名的好成绩。“毕竟我只读了中师,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提升。”曾成彬一边工作,一边到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深造,学习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后,又参加了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学习。1990年,他开始担任班主任,它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级、市优秀班级。据介绍,曾成彬带的第一届学生1993年毕业,“现在还能想起当时毕业班会的主题——2000年再相会”。遗憾的是,2000年再相约,这个浪漫美好的愿望因诸多原因没有实现。

教职工联欢会

  1995年曾成彬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同时开始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并再次参加了成都市“蜀都杯”历史教学大赛获得高中组第1名。1998年被评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1999年被破格聘为中学高级教师, 2004年被评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

  最让曾成彬难以忘记的是,学校在锦城艺术宫首次举行音乐会。“当时,锦城艺术宫场租要7000元,当时这算是天价,校长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给我们莫大的鼓舞,对我和伙伴们也是更大的压力。”音乐会非常成功,西北中学也开创了成都市第一所在锦城艺术宫办校园音乐会的中学。他亲自组建了西北中学管乐团,后来成为成都市委宣传部指定的“成都市中小学生银杏艺术团管乐分团”。1998年西北中学被评为首批“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庆祝香港回归诗歌朗诵比赛

  推行百名教师访千家 开创川附奇迹

  不久后,曾成彬被调往成都市17中。从西北中学的副校长,荣升为17中的校长。当了校长后,曾成彬才体会到两者的区别,“以前当副校长,我总觉得上面还有校长顶着,后面还有校长做靠山。”挂帅17中校长后,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大事、难事,校长要做决策,担负责任,是学校的最后一道墙,没有退路!”校长如一家之长,仅仅懂教育教学是远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学校管理,更要谋划学校的发展思路、办学特色,那个年代还要想办法“创收”解决教师福利,校长还要有“财商”。

参加学生阳光体育锻炼

  在17中,曾成彬干了一件轰动的事。为促进家校共育,在全市学校中首先推行教师全员家访,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作为校长,他身先士卒,带领教师一起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家长诉求,增强家校教育合力。还在学校成立了射击射箭队,射击射箭发展为成都市传统项目在17中保留至今,为省队、国家队输送了多名专业运动员,彭心怡更是夺得射击世界杯女子10米气步枪冠军,为祖国赢得荣誉。

与班主任第一届毕业学生相聚(2017年)

  2007年,曾成彬被调往川师附中任党委书记、副校长。2010年,任校长。川师附中是国家级重点中学。“在这么高的平台上,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就是高考的压力,”曾成彬称,任川附校长的6年,是六天工作制,几乎每个周六都和高三老师一起,听课、研讨、交流工作。

  “这是名校的压力。每年高考前夕,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感觉我比学生还紧张。”令曾成彬欣慰的是川附的老师非常敬业优秀,川附的学生非常勤奋上进,从2010年到2015年六年期间,高考重点率从18.1%持续提升到了77.5%,高考本科率从75.6%提升到了97.7%。这一跨越式发展的成绩在教育界被誉为“川附现象”,他两次代表学校在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

  真正的名校必须有优异的高考成绩作支撑,但不能唯高考成绩。学生终生受益的是核心素养,更需要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美育体育等。曾成彬在川师附中大力实施“自主发展”教育,秉持合格+特长的思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过各类代表队、社团、艺术节等多种形式,带动全校的德育体育美育活动开展,甚至高三的大课间跑操,一直要坚持跑到高考的前一天,他说,“校长要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和人生幸福负责任”。

  高考成绩不仅拼汗水,更需要有智慧,川师附中成为四川省科研兴校实验基地,以科研促课改。曾成彬带领团队开展《现代教师素质培养研究》,组织《“自主-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校科研课题有2项在教育部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获二等奖,1项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成果一等奖,2项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成果二等奖。2015年,曾成彬也荣获成都市特级校长光荣称号。

  曾成彬说,在川附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经历了四川师大附中60周年的校庆,陪川师附中度过了60岁的生日。

曾成彬

  结束30年公办教育生涯 转身尝试民办新体制

  2016年1月,曾创出川附奇迹,高考成绩直逼四七九的名校长曾成彬,辞去公职加盟三原。

  在公办30多年了,很难再有新的突破。这是曾成彬“出走”的理由。“公办教育三十年的培养,公办学校二十年管理岗位的历练,我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想尝试一下民办教育,进入新的体制,接受新的挑战。”在曾成彬看来,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属公益教育,本质上是相同的,要遵循的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一样的,”只是体制不一样”。

  为什么选择三原?17年前,三原是四川最早的一批民办学校。17年办学的厚重积淀、17年培育的良好师资队伍,这是曾成彬倾心的重要原因,“个体差异化发展思想,以及‘追求个体生命活力,追求个体品德高尚,追求个体学业成功’的教育理念,与自己本身的教育主张契合。”

  对曾成彬来说,从公办学校进入民办学校是他的二次创业。在全新的体制下,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挑战也更大。他认为,民办学校市场意识更强,招生、经费、师资与家长认可度、社会口碑密切相关。“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是民办教育必然的追求。要老百姓满意,不仅要有优良的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要在学生的生活上,包括饮食、住宿、体锻、安全等方面做到更好,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曾成彬称,相比公办学校,面向”市场”是另外一种压力。

川附60周年校庆致辞

  开启二次创业 再造一个三原奇迹

  在知天命的年纪,投身三原,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曾成彬提出“构建以学生为圆心的服务型校园”的办学目标,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实施十大项目,涉及到管理、师资、教学、德育、课改、校园文化等方面。尤其是对于学生,他认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圆心”,他还提出了三原学子校园生活的“三个样态”:学习时,用心专注、分秒必争;锻炼时,生龙活虎、挥汗如雨;活动时,积极体验、自信表达。着力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盟三原不到三年,三原的学校管理、校风学风、英语特色和家长满意度、社会美誉度有了快速提升,尤其是高考成绩,重点率增幅超过40%,本科率增幅超过30%,得到同行、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三原被评为成都市特色高中项目学校、成都市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成都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面临新高考、新中考改革,三原中学迎来了二次创业的一个重大机遇。“我们有基础,赶上新课改、新考改这趟车,实现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曾成彬表示,新课程改革要以学生为本,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把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走出三原的每个孩子身心健康、阳光自信、和谐发展!” 再造一个三原奇迹,曾成彬的“三原梦”,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六年后的某一天,在某边远地区,朗朗书声从教室传出,黑板边,一位老者看着孩子们,微笑着。曾成彬说,这是自己在心里构想了很久了的画面。

  最美的春天,不在自然界,而是蕴藏在曾成彬的教育情怀中,蕴藏在涌动着的大爱里。曾成彬透露,他与一个朋友约定:退休后,共同到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支教。把教育带到更远的地方,这是曾成彬的另一个梦想,也是他教育情怀的延续……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8年12月12日10:15
(责编:陈悦、单芳)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