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摄影动态

《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摄影师多媒体展映在京举办

2018年10月29日10:39 |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小字号

每年一场的多媒体展映会,如今已是第四届,“日常”与我们如约相聚。2018年10月28日下午,由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影像国际网、影像中国网承办的《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摄影师多媒体展映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多功能厅进行展播。

展映会以中国摄影师吕格尔的《羌的山》为序拉开帷幕,这是一位1995年出生于四川汶川的大男孩,也是本届“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入选摄影师。《羌的山》正是一个基于家乡汶川的大计划,他通过前期对当地的类似田野考察,在一种“再熟悉”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身份认同的疑问,又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对于身份认同的答案,并通过图像+影像的“实验”寄予家乡于美好的希望之中。

摄影师吕格尔到场并与观众分享创作经历和故事,或许正如他所说,“《羌的山》的拍摄夹杂着我的记忆,尝试以一种“身在此山中”的角度,寻觅我所期望的羌人和羌寨、山川,这种当代人和景观的关系。在山川穿行的这种体验,也是中国国画山水的参与形式,我也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图像只是过程的结果。”

本次展映的作品来自中国、中国香港、美国、西班牙、韩国、加拿大、孟加拉、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15位中外青年摄影师。这些作品虽从“日常”影像出发,却充分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于自我及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在艺术表达上,这些作品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对于影像语言的本体以及实验性、当代性进行探讨。在他们的创作中,摄影已被视作个体化的“我”,并转化为一种“重现日常”的手段。

出生于甘肃青年摄影师张亮的《春光照相馆·照相、照片、家与村》也是在用影像记录着自己的故乡。他的作品中有父亲拍摄的泛黄的影像,也有自己对故乡的解读。这对父子对家乡的影像也正是一份最珍贵的回忆。

作品阐述:我的父亲是一位上世纪80年代自学摄影、自营照相馆的乡村摄影师。30多年来,父亲的春光照相馆从兴盛走向衰落,留下一张张发黄的照片,这些老照片记录了故乡将台河和我们一家的过往时光。回望父亲留在黄土地上的足迹,深深浅浅,清晰可见,起点的那端,是起起伏伏的黄土山坡,荒凉而深沉。而我在追寻过往的同时,也记录下故乡的亲人、村舍、山川、河流,与父亲的老照片共同连成小村历史相簿中的一个页码。

2015年开始,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的年轻图片编辑开始尝试从影像本体出发,关注中外青年摄影师的创作。“日常”系列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多媒体展映孕育而生。2018年《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启动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并给予一定的资助,希望更多青年摄影师对于拍摄主题、对象以及相关的社会性、全球性等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拍摄和探讨。

本次展映会是《日常·非常》首展,第二场展映将于11月18日在中国摄影艺术节(河南三门峡)期间以图片实体展和多媒体幻灯演示会的方式进行展示。

(责编:韩淑贤、刘军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