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

环境蝶变助力“乡村振兴”----浙江三州乡奏响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部曲”

2018年09月25日14:09 | 来源:中国网科创
小字号

  

1.jpg

  近年以来,浙江三州乡围绕“红乡绿地”建设,坚持党建引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以创新整治方案为机制保障,以打造洁净宜居乡镇为灵魂,全面打响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自全面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三州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偏远的“小山区”正在逐渐焕发“新活力”,带来的乡村红利也在日益显现。

2.jpg

  改得了“顽疾”展得了“新颜”

  村道全部实现路面硬化,屋前屋后整洁齐整,各户垃圾实现正确分类……三州乡环境整治,不仅从“点”到“面”、“面”到“里”得到全面改善,还在细节上给人以惊喜,三州乡副乡长崔伟彪介绍:“村里的景观小品,都是由村里的能工巧匠就地取材、精心营造的。像花盆,就是弃置不用的缸、轮胎制作而成,各村的柴火架是老百姓用竹片打造的,造型也是村民们自己设计的……”

3.jpg

  今年来,该乡以“五水共治”“河长制”“路长制”为抓手,以庭院革命为载体,打响环境革命“个十百千万”百日攻坚行动,实行挂牌销号,狠抓整改成效,完成13处Ⅳ类Ⅴ类小微水体整治工作,所有水体均达三类以上,并建成700户“美丽庭院”、6个示范村;建立“户源头分类、村收集处理”的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模式,投入110万元建成垃圾生态房11座, 50万元建成1座机器处理房,在乡统一清理区建立10个垃圾分拣场,实现垃圾生态化处理全覆盖;开展治理“线乱拉”行动,重点空中“蛛网”全部被清理;开展“道乱占”“车乱开”专项整治行动,加大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发放三封信13500余封,张贴反光贴2300余张,制止道乱占110多处,处置僵尸车1辆。

  同时,借助整治之机,不断调动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以支部为单位发动干部、网格员、200多名党员,根据整治范围,划分区块,包干到人,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整治区域全覆盖、无盲区、无死角。

  拆得出“空间”提得了“品质”

  近日,在下屋村,随着挖掘机的推进,拆违现场热火朝天,蓝皮棚、乱搭乱建的违章被强势推倒,多年的违章建筑轰然倒塌。据统计,该村近期已拆除89间违章建筑。

  经过“三改一拆”之后,村庄的面容焕然一新。做完“减法”之后,村庄开始做“加法”。下屋村村主任陈香正表示:“今年,我们重点建设的主要有四块内容。一是今年在绿化上投入比较大,投了30多万元;二是庭院的建设,村里购置镀锌铬铁,山上砍来毛竹,自制柴火架子,每个村民小组派出整治力量,对每个庭院进行清理,进而进行节点小品建造,投入约50余万元;三是房屋的外立面第一批整治投资了50多万元,第二批外立面改造正在进行中。最后一项是建设的重头戏,那就是柘溪的改造。”

  据了解,柘溪属于曹娥江水系,在下屋村的流域约为860米,经过“五水共治”和治溪打坝清淤后,溪水变清,下屋村就想利用这个水资源,建设沿溪休闲步道和山地游步道。“这个护岸做好之后,溪两旁还要种绿化,安装路灯亮化,整个工程预计要投入100多万元,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竣工。”陈香正说,“等我们把整条柘溪和游步道改造好后,这就能成为百姓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留得住“乡音”传得了“乡情”

  四处可见的茶文化、红色印记,牌门村的书法,道士岩的吹打乐……11个行政村,11种文化语言,经群策群力,打造成一个个美丽节点,成为尤为引人注目的一笔。

  为了让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留得住“乡音”、传得了“乡情”,三州乡各村团结一致,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人文特点,打造宪法馆、党史馆、军史馆,并将党建、茶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庭院整治及小微节点打造等工作中。如道士岩村突出党建文化、非遗文化等内容,下屋村突出文明创建和创国卫等内容,东坑村突出红色文化,牌门村结合书法文化,下施村、车门湾等村结合茶文化。通过将人文提升和整治相融合,进一步彰显三州乡深厚文化底蕴。

  三州乡党委书记张光表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一场硬仗,对于区域发展、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结合“红乡绿地”建设进行综合整治来改善整体面貌,真正让老百姓有一个安全、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责编:单芳、陈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