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

余建国书法作品欣赏

2018年05月14日15:40 |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小字号

余建国

余建国,男,1955年7月生,祖籍安徽省舒城人。联合国中华文化传播大使,国际文艺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世界和平促进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联合会终身名誉会长,中国文化学会终身名誉会长,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理事,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创作委员、书画师。

术业相生,参融一体

——余建国书法作品赏析

文 / 陈春蕊

余建国先生是一位知名书法家,同时又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 多重身份为其艺术生涯所带来的不 仅仅是声望与荣誉,更能反映出余建国先生的抱负与愿景。虽然书法 艺术在余先生的视野与兴趣当中只是一部分,但这却是最能彰显其艺术品味与艺术理念的部分。书法是一门体现心性的艺术,其载体便是笔墨。可以说笔墨的优劣体现出的不仅是一个书法家的技术水平,更是其本人的精神修为与思想造诣。多年活跃于国际文化传播舞台上的 丰富阅历使余建国先生具备了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而诗歌艺术的饱满实践则为其内心的塑造和表 现提供了广阔的温室。余建国先生的书法创作归根到底表现的是一个“境”字,这一点亦是当今书坛极为 难得的。“境”有“我境”与“他境”之别,“我境”强调自身修为对书法创作表现形式的影响,是书法家 创作的核心,亦是风格的依托,“他境”是环境与时令的产物,对不同的创作契机、创作内容与观众自会形成 其特殊性。两种“境”的通流便是余建国先生书法的深刻要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余建国先生所书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可以看到,作者通篇借鉴了宋徽宗瘦金书的用笔,但在字形上有所开辟。用笔筋骨相连,虽细笔较多但力道坚挺、骨气昂扬。在章法谋篇上,一方面以字间的疏密进行独具匠心的排布,使得上下文字之间在保有连贯性的同时亦实现了用笔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在行间刻意 地将左右走向的笔画进行适当延伸,如人、三、下、远、见、际等字,通过左右笔画的开合使作品总体呈现了参差错落之感。结合同样字体的题款 与钤印,将整件作品风格实现完美统一的同时,亦将韵律感、对比感、形式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岂能尽如人意,但愿无愧我心

岂能尽如人意,但愿无愧我心

在其所书《岂能尽如人意,但愿无愧我心》的条幅之中,余建国先生充分运用了篆隶笔法,将笔意融入在每一笔画当中。同时在笔法上以粗毫散布、苍劲有力,营造出随性之感,甚至在某些笔画上竟有简牍书法的神气。但在结字上,余建国先生仍旧保持了篆字的长方空间,这种处理使得结字与笔法结构上产生了戏剧性的斗争感,即篆隶的结体与笔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感在清代书画名家如翁方刚、邓石如、齐白石的作品中颇为常见,体现出的是自我创作与书学传统之间的摩擦,皆是其“自我变体” 的产物。

物换星移今來古往

物换星移今來古往

如果以上两件作品能够体现出余 建国先生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那么在《物换星移今来古往》这件作品之中,作者对书法当代性的探索便跃然纸面。在这件作品中,中规中矩的书法创作被作者所摒弃,其中出现了大篆、小篆、章草、行书、楷书等诸多书体,同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彼此不关联的倾向,皆为一作却又似不相干。在用笔上,作者使用了书画相合的方式,书法用笔不再是作品的全部,而是将绘画与书法相结合,似乎这便是其对“书画同源” 概念的自我展示。

烟雨江南风情扬州

烟雨江南风情扬州

因此,当我们用心审视余建国先生的作品时,总会在某个角落有惊喜的发现。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浑厚的书法素养一道,为今日的书法艺术创作贡献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塞城深落葉古院静鳴鐘

塞城深落葉古院静鳴鐘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责编:单芳、陈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