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图片频道

军人在他乡为国尽忠 115名军嫂撑起另一座营盘【3】

2017年01月28日10:55 | 来源:中国军网
小字号

  军人家庭做后盾,强军目标方可期——

  “我是你家中最平安的消息”

  打开地图,石家庄到太原,相距仅200多公里,中间隔了一座太行山。但对没有男主人的军人家庭来说,山那边宛若在天边。

  丈夫走后,平时习惯丈夫剥好煮鸡蛋再起床吃早餐的王海青,一下子陷入了无助和迷茫,生活逼着她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

  王海青是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兼机关纪委书记,经常忙到一抬头,天就黑了。如今,肩上的重担一头是工作,一头是家庭。陡然增多的劳累,使她的心脏出现早搏。

  一天晚上,王海青感觉心慌得厉害,赶紧把儿子姚泽华叫来:“如果妈妈有什么意外,你就拨打120,再敲邻居家的门……”姚泽华至今记得,妈妈当时的叮嘱里,没有提爸爸一个字。

  “跟他说有什么用呢?”这是很多军嫂的口头禅。其实,每当家里遇到大事难事急事,哪一位军嫂不想告诉自己的丈夫呢?

  集团军后勤部助理员郭健随部队移防山西不久,妻子银双就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要不要叫上丈夫一起回家探望?那天,银双拨通了丈夫的电话。话到嘴边,却只说回家看望父亲,只字未提父亲的病情。她知道,大山那边,新营区百废待兴,郭健正是最忙的时候。

  军嫂郝静坤和女儿

  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恐添离人泪,不敢说相思。集团军政治部干事杜一飞的妻子郝静坤,怀孕两个月不幸流产。那些天,她一次次拿起手机,又一次次放下;一次次拨出丈夫的电话号码,又马上摁断。此时,她多想把丈夫叫到身边,趴在他肩头大哭一场。

  分离骤然降临,哪一个军人不是给家里留下一摊子事儿?“我少一分打扰,他就多一分专注。”郝静坤说:“他这一走,看上去很多事儿我扛着。其实,这个家哪是我一个人在扛啊?”

  面对记者,她讲出了这个家庭一年来发生的更多故事。杜一飞的爷爷是一名老军人,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听说孙儿所在的部队移防山西,孙媳妇这么多难处,身在老家的爷爷卷起铺盖,执意搬进了养老院。杜一飞的父母毅然荒弃农田、关掉经营5年的超市,到石家庄帮助儿子照顾家庭。

  一场军队改革,搅动一家三代!这两天,听说记者来采访,杜一飞的父母托郝静坤带来一封信,信中写道:“国家好,家庭才好;军队好,军人才好。无论如何,我们一定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支持他们的工作。”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一年,因为搬迁,集团军军史馆的资料被分散保存在各个旅团里。记者走进某旅史馆,那些历史深处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辉——

  71年前,这支部队的战士王元春离开新婚的妻子于秀珍,从此转战大江南北,夫妻俩整整10年没有相见。于秀珍多次冒着炮火,带领群众推着独轮小车送衣送粮上前线、抢救伤员。

  48年前,北疆战云密布,这支部队奉命从江南鱼米之乡移防塞北苦寒之地,仅用37小时,就将分布在苏沪一带的8个团收拢完毕,紧急开拔,所有的军嫂被抛在千里之外,没有一个拖后腿。

  19年前,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这支部队紧急飞赴决口的九江大堤。为不让丈夫惦记,时任集团军工兵团道桥三连连长张国兴即将临产的妻子,提前做了剖腹产手术……

  时空交错,今昔同辉。如今,改革大考不亚于战争的考验。军人家庭做后盾,强军目标方可期。正如那首专门写给军嫂的歌曲《妻子》中唱到的:“真正的军人,你扑向了风雨,我是你家中最平安的消息。”

  一支军队的肩膀有多硬,军嫂的肩膀就有多硬!

(责编:单芳、陈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