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紫云县境内有一条格凸河,河下游有一个巨大的典型喀斯特地貌溶洞,洞高116米,宽25米,每年春夏时节,都会飞来数十万只燕子,被当地人称为燕子洞。
今年52岁的贵州苗族汉子黄小宝家住格凸河畔的格凸苗寨,三岁时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萎缩。12岁时他跟随父亲学习攀岩,是第七代徒手攀岩的传人。40年来,他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也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用双手征服了格凸河畔所有的悬崖峭壁,包括燕子洞内的峭壁,练就了身轻如燕、飞檐走壁的功夫,从未失手。
黄小宝说,学习攀岩,主要目的是跟随父亲去收集岩壁上的燕子粪和硝石,燕子粪用于种地,硝石可以做炸药,而这些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好挣钱的副业。此外,还可以挖草药、采燕窝换取生活所需。
当地的喀斯特地貌天然造就了悬崖上的小棱小角,这也是黄小宝能往上攀爬的重要条件。
虽然他腿部残疾,但双臂力气惊人。仔细看黄小宝的双手,关节已经变形突起,手指满布厚茧,犹如鹰爪。
黄小宝不仅可以徒手攀崖,而且还可以在绝壁上做荡秋千、单手吊挂等复杂而惊险的动作。在攀崖时,他就像山里的猕猴一样,能到达人迹罕至的险洞幽谷。黄小宝说,当年随父亲学攀岩,他是兄弟3人中唯一学会的。全村1000多人,每代人中能以攀岩为生的不超过5人,因为随着难度的加大,能坚持下来的很少。
如今,燕窝已经非常难掏了,就连燕子粪也很有限,珍贵的草药更是难见踪迹,攀崖几乎维持不了生计,不得已要另谋出路。目前,他在做兼职攀岩表演,赚取一点生活费用。
黄小宝有一儿一女,都已长大成人,却不愿学习父亲这门绝技,早已外出打工挣钱。
(图片来源:人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