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人類文明譜系的中國篇章

北京,天安門廣場。迎著10月1日的晨光,超過20萬名市民和游客早早來到這裡,觀看庄嚴的升國旗儀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

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眾人齊唱國歌,歌聲響徹天空。人們說,這是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2022年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國旗儀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國際社會從中讀出了中國人的自信與榮耀。《今日巴基斯坦報》當天發表的評論說:“在當今充滿動蕩的國際局勢下,中國確切地知道自己的前進方向在哪裡,而且中國人擁有實現其目標的戰略和途徑。”

在不懈的奮斗與求索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發展壯大,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也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新時代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並進。中國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滋養、形成特色,凝聚團結、和平、進步的共同追求,為變亂交織的世界帶來更多和諧與安寧,在21世紀奔涌的時代大潮中書寫人類文明譜系的中國篇章。

激揚貫通古今的文明力量

今年5月底6月初,來自南部非洲6個國家的120名中青年干部齊聚坦桑尼亞。這裡的尼雷爾領導力學院正在舉辦主題為“新時代新發展:中國共產黨與南部非洲六姊妹黨的探索與交流”研討班。

這是2022年6月10日在坦桑尼亞濱海省拍攝的尼雷爾領導力學院教學樓。新華社發(赫曼·伊曼努爾 攝)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何總能劈波斬浪、不斷前進?14億多中國人民為何能創造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這是近年來外國政界、學界熱衷於討論的話題。

在研討班上,來自納米比亞人組黨的納坦格·伊泰特說,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和發展思想令人贊嘆,“通過學習,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與力量”。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當代中國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十四個堅持”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今日之中國,正以更加堅定從容的步伐踏上新征程,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上不斷產生新的發展、新的創造。

今日之中國,向世界呈現的是一派充滿生機活力的文明新氣象。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激勵14億多中國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各方面﹔“舉賢任才,立國之本”,選賢任能的制度設計,努力建設一支政治過硬、忠誠干淨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推進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創新,讓中國大踏步走在時代前列……傳承幾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在當代中國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說,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在於有能力反映和闡釋中華文明,“如果不了解中華文明的重要性,就不可能了解現在的中國”。

“為了在當代世界發展繁榮,中國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是中國自己開辟的,而不是循著舊路趕超。”塞爾維亞前總統鮑裡斯·塔迪奇說。

中國開辟的這條現代化道路、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立足自身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博採古今中外各家之長,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重大文明成果,是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嶄新篇章。

波蘭國際問題專家沙法什說,新時代中國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范本,提供了可以靈活適用於其他地區並拯救人類文明的真正的解決方案。

這是在南非北開普省德阿鎮拍攝的中國龍源電力集團南非公司運營的德阿風電項目風機(2021年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呂天然 攝

秉持和合共生的價值追尋

“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重要演講,這樣闡釋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文明底蘊。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國雖大,好戰必亡”的古訓箴言,“國泰民安”“化干戈為玉帛”“天下太平”的社會觀念,中華傳統文化深深印刻著崇尚和平、追求正義的思想理念,至今仍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極為重要的精神滋養。

環顧全球,這個世界並不太平。聯合國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0年,戰亂和動蕩等造成全球流離失所者人數連年上升,受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影響,2022年這個數字可能首次突破1億。

2021年10月5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郊區的發馬公司灌裝工廠,工人在包裝本地灌裝生產的科興疫苗。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歷經苦難,中國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國一道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隻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

過去十年間,習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國際場合闡釋中國的和平主張和安全觀念。平實有力的話語,反映了世界絕大多數人民的共同願望,道出了中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的珍視與追求。

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載入憲法的國家,是五個核武器國家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是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為維護全球戰略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呼吁國際社會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和非傳統安全,為各國在亂局變局中守護和平安寧明確努力方向。中國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在“六個堅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全球安全倡議蘊含東方智慧,發出了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合作不要對抗的清晰聲音。”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國際關系中心教授馬丁內斯說。

面對烏克蘭危機、伊朗核、朝鮮半島核、巴以沖突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中國堅持公平正義、獨立自主,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斷,始終勸和促談,主張標本兼治,倡導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全球和地區安全架構,為消弭和平赤字、信任赤字持續貢獻“和能量”。

克羅地亞前總統伊沃·約西波維奇說,中國對外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對所有合作伙伴一視同仁、公平對待。今天的中國為國際政治格局注入穩定性,深刻影響著全球安全局勢。

肩負共促發展的時代擔當

發展,人類社會永恆主題。為何發展?為誰發展?如何發展?在百年變局風雲激蕩的當下,這些重大問題亟待解答。人類文明演進到今天,迫切需要找到通往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廣闊大道。

“有恆產者有恆心”“不富無以養民情”,人們對發展的追求從未停歇。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國際舞台上,中國始終堅持把發展置於國際議程中心位置,倡導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為世界通往繁榮未來提供新方案。

中國倡導的發展,建立在“天下一家”的情懷擔當之上。

亞洲文化嘉年華活動在北京“鳥巢”舉行(2019年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世界上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應該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和權利。”習近平主席這番話,飽含著新時代中國希望與各國人民並肩走上幸福之路的真誠意願。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9年多來,一條條“幸福路”、一座座“連心橋”、一道道“發展帶”在共建國家不斷涌現。習近平主席去年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以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緊迫問題為切入點,獲得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100多個國家的熱烈響應。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全球發展倡議是一種“寶貴貢獻”,有利於應對共同挑戰,加速向更可持續和更具包容性的未來邁進。

中國倡導的發展,建立在“四海流通”的開放精神之上。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世界各國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拆牆而不筑牆、開放而不隔絕、融合而不脫鉤,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無論是推動中國自身發展,還是解決全球發展難題,習近平主席始終強調在開放中謀發展的重要性。

更短的負面清單,更優的營商環境,密集舉辦的國際展會……中國正在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越來越多的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2018年12月13日,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奧伊金斯公園,一名男子從比亞迪電動大巴旁走過。新華社發(豪爾赫·比列加斯 攝)

面對少數國家鼓吹“脫鉤”“斷鏈”,挑動分裂對抗,干擾全球發展大局,習近平主席言辭堅定:“歷史長河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涌,但總會奔涌向前。盡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開放發展的歷史大勢不會變,攜手合作、共迎挑戰的願望也不會變。”

中國倡導的發展,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之上。

從建設美麗中國到共建美麗地球,中國傾聽來自綠水青山的呼喚,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國的節水梯田模式在埃及得到應用,有效涵養水源﹔中國技術助力非洲“綠色長城”計劃,阻止撒哈拉沙漠南侵﹔中老鐵路建設過程中多次延長隧道、以橋代路,以保護動物家園……多米尼加共和國科學院院士愛德華多·克林格說,中國深知自己在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肩負的責任,並採取了果敢的舉措。

復興號列車通過中老鐵路元江特大橋(2022年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正如巴基斯坦《國家報》的文章所說:“歷史得以見証:中國不是通過武器和戰爭贏得世界尊重,而是通過幫助其他國家改善基礎設施以及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贏得自己的聲譽。”

追求天下一家的大同願景

2022年2月20日,中英文“天下一家”字樣造型的焰火在國家體育場上空絢麗綻放,為北京冬奧會閉幕式留下美好的永恆瞬間。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在國家體育場舉行。這是焰火在“鳥巢”上空顯示出中文“天下一家”和英文“ONE FAMILY”字樣。新華社記者 宋彥樺 攝

“天下一家”,是中國人民對八方賓朋的熱情祝願,更是面向人類未來,一個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國度深沉而恆遠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主席說:“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這是新時代中國對人類共同未來的呼喚與期待,展現著中國共產黨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情懷與擔當,描繪出美美與共、和衷共濟的人類文明新圖景。

不同文明如何和諧共處,是習近平主席始終關注的問題。習近平主席指出:“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習近平主席倡導下,中國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國際會議,與多國舉辦“文化交流年”、開展經典作品互譯等,以實際行動踐行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希臘前總統帕夫洛普洛斯說:“如果世界各國都秉持這樣的理念,人類前行之路將越走越寬廣。”

紛繁復雜的百年變局下,能否走好前行之路,取決於各國人民能否同舟共濟、權責共擔。著眼全人類前途命運,習近平主席系統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倡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一重要思想,反映各國人民的根本追求,昭示歷史演進的正確路徑,已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

白俄羅斯前副總理托濟克說,中國正是基於對21世紀人類文明發展狀態和規律的深刻理解,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等重要倡議。“這是來自一個偉大國家的誠摯呼吁,各國應相互幫助、共建家園。”

這是位於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郊區的中白工業園(2021年10月19日攝)。新華社發(中白工業園供圖)

在習近平主席引領下,中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國際上提出和倡導人民至上、開放包容的民主觀,平衡協調、普惠共贏的發展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

這些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無不繼承和發揚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文明傳統,為實現人類千百年來的共同追求開辟出通途大道。實踐表明,中國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條和平發展、共同繁榮之路,是一條攜手同行、命運與共之路。

這個新形態,打破了偏頗自負的“西方中心論”,厘清了現代化“單向趨同”的誤區,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在人類現代化道路上點亮盞盞明燈。

這個新形態,秉持協和萬邦、和衷共濟的精神追求,超越國強必霸、零和博弈的陳舊邏輯,在人類文明譜系中綻放和平與希望之光,為應對全球挑戰提供富有中國智慧的思想指引和解決方案。

這個新形態,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不是任何其他文明形態的簡單模仿或“再版”“翻版”,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又推動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倡導不同文明交融互鑒、多元共生。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斷言,作為“一直以和平主義和世界主義為取向的天下文明”,中華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站在歷史的重要關口眺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時代中國信心滿懷,堅毅自強,將繼續同世界一切進步力量一道,守衛和平薪火,推動共同發展,讓文明的光芒更加熠熠生輝,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未來繼續前進。(記者韓墨、鄭漢根、韓梁、韓冰、陳杉)

來源:新華社  2022年10月12日09:02
(責編:陳悅、楊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