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不停步 群眾更幸福——我國脫貧人口最多地級市易地扶貧搬遷后續觀察

烏蒙大地,正開新局。

雲南昭通,位於烏蒙山腹地,所轄11個縣(市、區)中曾有10個是國家級貧困縣,是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脫貧攻堅以來,當地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近36萬搬遷群眾住進新居。

一年多來,昭通在穩住就業、壯大產業等方面聚力施策,后續幫扶不停步,拓寬鄉村振興路,讓搬遷群眾有活干、致富有盼頭,穩步過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穩住就業 18萬群眾有活干

跨縣(區)安置是昭通的關鍵之舉。其中,昭陽區靖安新區、魯甸縣卯家灣兩個大型安置區分別安置4萬人和3.9萬余人,相當於新建兩座中等規模縣城。

曾有過在浙江一家服裝廠工作的經歷,32歲的搬遷群眾韓富潮如今在靖安新區辦起了制衣廠。廠房裡成排的縫紉機嗒嗒作響,牆上“勤勞才能安家”的標語格外醒目。

11月2日,一位搬遷群眾在靖安新區某服裝廠工作。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我們採用訂單生產模式,今年已生產十多萬件,希望逐步擴大規模,帶動更多人就業。”韓富潮的初衷是想讓搬遷群眾有活干,目前制衣廠吸納近40人就業。他說:“免租金、推薦工人、擴寬銷售渠道,政府提供了許多幫助。”

搬遷群眾肖邦群以前在大關縣老家帶孩子,丈夫外出務工。去年一家人搬入靖安新區的新家,隨后夫妻二人到一家電子設備扶貧車間工作。如今她成了生產線班長,丈夫則是倉庫管理員。她說:“我們倆月收入共8000元左右。”

在離卯家灣安置區不遠的一個織襪廠,來自永善縣的搬遷群眾劉文林是一名技術工。她的丈夫通過安置區推薦,在附近一個工地務工。她說:“現在家門口上班,可以更好地照顧老人和小孩。”

11月2日,搬遷群眾在靖安新區某電子設備扶貧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昭通市委書記郭大進說,為了讓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昭通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供給,帶動4萬余人就近就業,並在安置區建立就業創業服務站,有序組織勞務輸出。

目前,全市19.81萬名搬遷勞動力,已穩定就業18.38萬人,就業率92.78%。

壯大產業 增收致富有盼頭

在卯家灣安置區的一個香蔥基地裡,百余名群眾忙著收蔥。基地負責人徐春芳說,這片5000畝的地每年可以種三季蔥,每季需700名至1000名勞動力,每年可帶動2000多名搬遷群眾就業。

11月5日,一位搬遷群眾在卯家灣安置區某香蔥基地干活。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徐春芳告訴記者,基地和卯家灣安置區合作,由社區工作人員提前摸底,征求搬遷群眾就業意願,組織群眾到基地干活,“他們可以種蔥、做管理和拔蔥,月收入3000元至5000元不等。”

46歲的卯興蘭來自巧家縣,剛搬遷時擔心沒工作,在社區工作人員引導下,和丈夫胡興才一起到香蔥基地干活。卯興蘭說:“我們隻要有活都會來,忙的時候每個月可以做20多天,收入有保障。”

記者走進靖安新區一家電子設備扶貧車間。2700多平方米的車間裡,200多名工人在4條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工作。車間負責人許雙鳳說,廠裡的搬遷群眾經過培訓大多成了熟練工。

這是11月5日拍攝的卯家灣安置區一隅。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現在工作穩定,增收致富有了盼頭。”30歲的搬遷群眾劉超以往閑在家裡,如今在卯家灣安置區配套產業區的一家核桃油企業上班,每天工作8小時,月收入3000多元。她感慨說:“搬出大山,我們過上了好的生活。”

通過努力,安置區配套產業穩步壯大。

如今,靖安新區有了一批蔬菜和食用菌大棚、馬鈴薯和香蔥基地,建成標准化廠房2.5萬平方米,引進6家企業。

卯家灣安置區配套建設綠色食品加工園、現代物流園和萬畝蔬菜基地、萬畝蘋果基地,“兩園兩基地”產業園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11月5日,一名搬遷群眾(右)在卯家灣安置區向醫生咨詢相關情況。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提檔服務 加速融入新生活

75歲的搬遷群眾楊方銀頸椎不舒服,到靖安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老人拉著記者的手說:“我住了4次院,都是先看病后付費,醫保報銷90%,現在看病方便又安心。”

11月3日,靖安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醫生在藥房裡拿藥。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靖安新區第一小學校長黃先桃說,全校1800多名學生有1400多名來自安置區,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還有免費營養餐。靖安鎮中學初二學生羅文飛揚上學隻要走幾分鐘路,他說:“學校的軟硬件都比以前好很多。”

如今,搬遷群眾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全市安置區建成44所學校、33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44個便民服務中心等,一批農貿市場、社區用房等配套設施已經投用。

11月3日,靖安新區第一小學的幾名學生在體育課上自由活動。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社區管理服務也在提檔升級。卯家灣安置區探索建立樓棟黨建模式,依托大數據平台,對每戶群眾檔案進行分類分級分策管理,常態化開展“日隨訪”“周調度”“月更新”活動,因人因事施策,開展精准幫扶。

袁義燕是卯家灣安置區景新社區5棟樓棟長,考慮到留守老人平時買米不方便,她特意從超市備了一些大米。袁義燕說:“老人需要時會給我打電話,我就把米送到他們家裡。”

“大家有困難就會找我。”在社區超市上班的她,下了班就忙著入戶走訪,及時了解群眾困難和需求,還要傳達相關政策,組織開展培訓等活動。

11月3日,靖安新區一名搬遷群眾(右)與入戶走訪的社區工作人員交談。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以前背竹簍,現在背包包,帶上手機和零花錢。”66歲的搬遷群眾李倪棋秀把家裡收拾得整潔敞亮。如今,她交了許多新朋友,還加入老年協會,時常和伙伴們唱歌、跳舞。

李倪棋秀笑容滿面地說:“生活條件好了才能老有所樂。”(新華社記者林碧鋒)

來源:新華社  2021年12月10日09:16
(責編:單芳、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