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首趟正式運營的張吉懷高鐵列車在吉首東站等待出發。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指引和方略。
八年過去,在圓滿交出脫貧攻堅答卷后,大湘西地區迎來了貫穿當地的張吉懷高鐵。12月6日,這條北起張家界市、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接懷化市的高鐵線路正式運營。
從被崇山峻嶺包圍的貧瘠之地,到擁有立體交通網絡的希望之地,精准扶貧首倡地的發展正是中國貧困地區從努力擺脫貧窮到邁向鄉村振興的縮影。
回得去的家鄉,看得到的未來
1934年,沈從文從北平出發,回鄉看望病重的母親。一路顛簸,乘坐火車、汽車、船隻、轎子……輾轉大半個月后,才抵達家鄉湘西鳳凰縣。
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曾是湘西發展的一大痛點。為改善交通、打開山門,新中國成立后,湘西不斷推進交通建設,陸續修建公路、鐵路、橋梁……
12月6日,工作人員身著苗族服飾在首趟正式運營的張吉懷高鐵列車上為乘客表演。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2013年11月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吉首市的矮寨特大懸索橋視察。了解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近年來交通條件變化很大,特別是鄉村道路網已基本形成,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他指出,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很重要,這方面要加大力度,繼續支持。
2021年12月6日,張吉懷高鐵正式開通。從此,乘坐高鐵從北京到鳳凰最快隻需約8小時,上海、深圳、南寧等城市也能在高鐵的串聯下直接“牽手”大湘西地區。
天塹變通途,大湘西地區的交通格局呈現出新景象。
夜幕降臨,湘西永順縣芙蓉鎮的土家吊腳樓被霓虹燈點亮。迷人夜色中,土生土長的湘西人鐘飛憶起湘西的交通變遷。
12月6日,工作人員身著苗族服飾在首趟正式運營的張吉懷高鐵列車上為乘客服務。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湘西的游子能切身感受到旅途長短的變化。”鐘飛還記得,20世紀80年代,她從永順到長沙讀書時,中途需要住一晚。“晚上睡覺時,我得把學費藏在枕頭下。”她說,隨著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開通,長沙和湘西間的時空距離不斷縮短。
“現在不僅有高速公路,還有了高鐵。高鐵不僅走進湘西,更是走進了我心裡。”鐘飛成立旅游公司,回家鄉開發旅游資源,一年需往返長沙、湘西兩地50余次。“我每天盼著高鐵早日開通,希望能更好地為建設家鄉貢獻力量。”鐘飛說。
張吉懷高鐵開通后,長沙與芙蓉鎮之間的通行時間縮短至2小時。鐘飛對芙蓉鎮旅游項目的開發也更有信心:“2小時的距離,帶來的是‘同城感’,我相信高鐵能為大湘西地區吸引更多人才。”
12月6日,乘客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東站檢票上車。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最初聽到要通高鐵時,我還有些難以置信。”芙蓉鎮民宿店主田少中說,他要帶82歲的外婆去體驗乘坐高鐵。“外婆這輩子都沒有離開過湘西,我想帶她坐高鐵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張家界車務段麻陽西站的助理站長付榕此前在湖北咸豐的車站工作。“作為麻陽人,當得知家鄉就要迎來高鐵時,我迫不及待地申請調回來。”付榕說,從走出大山到回歸大山,她見証家鄉不斷迎來遠方的客人和回鄉的游子。
我的鄉愁,你的“詩和遠方”
這是10月26日拍攝的張家界西站。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在湘西古丈縣,茶,被當地群眾稱為“生命之源”——“小孩子出生后不久,古丈的母親們便會用茶水輕輕擦拭孩子的眼睛。”古丈縣茶葉局局長劉潔瓊介紹,古丈縣現有生態茶園19萬畝,茶不僅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更成了當地人的情感寄托。
在古丈,一首《挑擔茶葉上北京》廣為傳唱。借著這首歌,古丈人民唱出了希望推動當地茶葉走出大山的心聲。目前,古丈縣約70%的農業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茶產業,80%的農業收入來自茶葉,90%的村寨種植茶葉。
“茶,不僅帶領古丈人民實現了脫貧,還將是推動古丈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劉潔瓊說,高鐵開通后,將推動茶產業規模進一步提升。
這是12月6日拍攝的吉首東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一方面,人流物流的進一步暢通,能讓古丈茶走向更廣闊市場﹔另一方面,各地的消費者也能更便捷地到古丈來品嘗茶葉,農旅、文旅將進一步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動力。”她說。
“城在山中、水在城中、茶在雲中、人在畫中”,這是如今古丈的真實寫照。臨近年底,茶農們仍在茶園裡忙碌著——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期盼來年能有更好更多的春茶,以招待遠方的客人。
不僅是古丈茶,鳳凰獼猴桃、麻陽冰糖橙、湘西臘肉等眾多湘西特產,今后都將更便利地“坐上”高鐵、走進千家萬戶。
這是12月6日拍攝的懷化南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除了“走出去”,武陵山區的人們也盼望著,自己的鄉愁,能成為別人便於抵達的“詩和遠方”。張吉懷高鐵,被視作一條“精品旅游線”——武陵源、天門山、芙蓉鎮、猛洞河、矮寨大橋、德夯大峽谷、鳳凰古城……多個世界級、國字號文旅品牌被串聯起來,大湘西的旅游業迎來新機遇。
青山抱古城,沱江繞城過。夜幕降臨,鳳凰古城四周山巒逐漸融入夜色,沱江水倒映著沿岸吊腳樓的霓虹燈光。今年鳳凰古城旅游區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夜經濟讓這座令沈從文魂牽夢縈的小城更加璀璨。
近日,鳳凰磁浮文旅項目全線試跑。這條磁浮旅游專線將與張吉懷高鐵“無縫對接”,連接起鳳凰高鐵站和鳳凰古城,方便各地游客抵達景區。
這是12月2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拍攝的矮寨特大懸索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高鐵的開通對受疫情影響的旅游行業是雪中送炭。”鳳凰古城內的民宿老板黃黎說,此前很多游客匆匆前來,又匆匆離開。“高鐵和磁浮將大幅縮短游客的交通換乘時間,吸引游客在鳳凰停留更長時間。”
“高鐵是希望,也是動力。”鳳凰縣文旅廣電局副局長謝深洪說,他們將不斷完善旅游產品供給和配套措施,積極迎接高鐵旅游時代的到來。
守得住的綠水青山,換得來的金山銀山
這是2020年3月25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拍攝的茶葉種植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起伏的群山、江邊的吊腳樓、土家織錦“西蘭卡普”、苗族刺繡……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交相輝映,映照出大湘西悠遠豐富的民族人文歷史珍寶。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工作人員張劉俊說,大湘西風光秀美、一步一景,為保護張吉懷高鐵沿線涉及的16處各等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水源保護地、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點,工程人員頗費苦心。
在跨越酉水湘西段翹嘴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段設計中,橋梁“無害化穿越”的方案最終被敲定——為了避免將橋梁墩台設置在保護區及周邊山坡上,酉水大橋最終採用292米非對稱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飛越酉水河谷,減少對自然山體和魚類的影響。
這是8月27日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拍攝的天門山景區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酉水大橋這一張吉懷高鐵全線的重點、難點和控制性工程,讓張劉俊十分自豪。他介紹:“酉水大橋是目前國內最大跨度、最大高差非對稱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
在十八洞村,美麗的苗族姑娘施林嬌通過網絡直播,展示十八洞村的風景、美食、民俗、建筑、苗繡,講述十八洞村脫貧奔小康的故事,幫助鄉親們直播賣貨。
張吉懷高鐵開通后,湖南懷化將成為湖南省繼長沙之后,第二個擁有兩條設計時速350公裡高鐵的城市。
這是2020年5月15日拍攝的湖南省永順縣芙蓉鎮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張吉懷高鐵的開通是我國交通助力偏遠山區鄉村振興的縮影。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到2020年底,高鐵營業裡程達到3.79萬公裡。線路全長245公裡的張吉懷高鐵開通后,湖南的高鐵裡程超過2200公裡。
鐵路部門介紹,張吉懷高鐵銜接黔常鐵路、滬昆高鐵等鐵路干線,不僅可以改善沿線地區對外交通條件,給大湘西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而且對於促進中西部區域發展、消除南北干線運輸瓶頸都具有重要意義。
“有了高鐵,鄉親們的特產賣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都可以做到‘當日達’,家鄉和外面的世界更近了,相信明天我們的日子將更加紅火!”施林嬌充滿期待地說。(新華社記者劉紫凌、張格、史衛燕)
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扶貧隊長麻輝煌(左)與返鄉大學生施林嬌(中)一起直播推銷土特產(2020年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